《稀缺中國》作者:中國缺的不止是資源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9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柳青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成了全球經濟學家和企業界人士關注的一個問題。近日,《稀缺中國》一書的兩位作者,馬暘和葉文斌表示,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稀缺」,而這種「稀缺」並不局限在資源和商品方面,還延伸到社會和政治問題層面。

《稀缺中國》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增長所需的那些東西都用光了,會發生什麼情況?如果滿足中國人的期望、實現中國人的渴望所需要的那些東西在變得稀缺的時候成本也變得更高的話,那該怎麼辦?

作者保爾森學院研究員馬暘和PNC金融服務集團的資深國際經濟學家葉文斌在近日接受了美國《華爾街日報》下「中國實時報」欄目的採訪,解讀了他們所認為的制約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稀缺」問題。

目前,中國已經在應對20年高速增長帶來的環境后遺癥,比如水資源萎縮,土壤毒化等,馬暘和葉文斌卻認為,對中國未來發展最大的約束是資源匱乏。

不過,馬暘和葉文斌並沒有把分析局限在食品、能源和鐵礦石等初級商品方面,他們還把稀缺的概念延伸到了社會和政治問題方面。

馬暘認為,從一開始,中國的自然資源條件就有限,但過去10年到15年那種極度的資源和能源密集型增長模式已經對本就稀缺的自然條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且在未來的10年當中,這種增長對未來發展的漣漪效應將變得越來越明顯。

馬暘說,「稀缺這個觀念已經在潛意識里跟了我很久。所有東西都供應受限成了一種日常體驗。從地鐵座位、個人空間到水、上醫院(是的,我壯著膽子在中國去了幾次醫院),不管什麼東西都有激烈的競爭,每個人似乎都想要比別人快半拍。」

至於預測,馬暘說,他們更注重糾正有關中國當下處境的錯誤觀念,而不是預測中國明天會處于什麼境地。而且他們也已經看到,很多對中國的未來進行預測的人一次又一次地犯錯。

中國的挑戰歸根結底就是經濟和政治體制供應人們所需的限制?葉文斌稱,這本書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對資源稀缺進行綜述,包括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食品和勞動力。一般較少有人關注的是經濟變化如何對中國的政治選擇造成約束。

葉文斌指出,諷刺的是,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和其他官方喉舌的報導中一直能看到——加大透明度、讓政府更負責、控制腐敗、繼續國營部門的改革、讓資源價格合理化,等等。其中的挑戰在於,如果不進行相當完備的機構改革、不實現政府與社會的進一步分離,在這些方面就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成果。

「我們猜想,即將召開的中共三中全會所關注的許多問題將反映我們所強調的稀缺難題,也就是減少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視,更多地關注社會和制度方面的重大問題。」

葉文斌說,你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長,稀缺對普通中國人的影響就看得越明顯。「當我告訴我的中國朋友們我寫了一本關于中國的稀缺的書的時候,他們笑了,對任何一個生長在中國的人來說,這簡直再明顯不過了。但很多美國人被中國的崛起驚呆了,嚇壞了,忘記了稀缺給中國帶來的束縛,以及稀缺在這個世界中起到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