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9月14日訊】(新唐人記者梁東綜合報導)最近,曾是中國能源霸主的國企龍頭—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被動的成為媒體的「寵兒」。繼公司多名現任及前任高管因貪腐被查後,近日,該系統的內控問題再度成為媒體頭條,焦點則是其直屬獨資子公司—中國石油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油銷售」)。
而通常只是照本宣科的大陸媒體不知獲得哪個高層授意,竟然紛紛開始在老虎頭上拔毛,競相披露中石油眾多黑幕。其中,尤以《第一財經日報》最引人注目。該報的最近一篇報導,就披露了中油銷售這家子公司疑似「匿跡」之謎,並指出,其每年對外投資盈利歸誰值得關注。
「匿跡」的中油銷售
中油銷售的前身是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資產龐大,既是上市公司中化國際(曾為「G中化」)的前十大股東之一,也是上海中油石油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中油交易中心」)的控股股東。一份出自中石油的出資情況說明顯示,這一法人主體是中石油直屬獨資子公司。
這樣一家重要的公司,卻完全沒有出現在其母公司中石油的公開財務報表中,也不在中石油集團公司網站公佈的成員公司之列。即便是在北京工商登記系統中,中油銷售也已匿跡,公司也搬離了曾經的檔案登記上的住所。而中石油與上海中油交易中心或不回應記者的求證,或拒絕透露任何信息。
中油銷售為何尋遍不着?一個外圍猜測方向是,從中石油的上市沿革過程來看,其在股權改制時確有過一些公司股權上的變更或清理,而中油銷售是否也在其間發生過法人主體的變更,以至於按其原有企業法人註冊號已無法在北京工商查到資料?
報導引用一名公司法律師的話說,股東進行改制變更後,下屬公司需根據股東的工商登記系統中變更資料去當地工商局進行相應的變更。而從由中油銷售出資佔比84%的上海中油交易中心的工商資料來看,這一國有企業卻遲遲沒有履行相應變更。
文章稱,外界質疑的不僅僅是中油銷售神秘的股權關係,還有這家神秘公司每年仍存續的對外投資盈利到底賬歸何處?
賬歸何處?
如果中油銷售系中石油直屬獨資子公司,而其又是中化國際的前十大股東之一及上海中油交易中心的控股股東,那麼來自中化國際和上海中油交易中心的投資收益就應該屬於中石油﹔但在中石油的公開財報上,並沒有相關文字或數據直接體現這一項。
上海中油交易中心工商資料顯示,該交易中心交易額連續5年名列上海商品交易市場前茅,2011年度市場交易額達600多億元,繳納各項稅款2億多元,在冊會員200多家。
600億的交易額非小數目,如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交量十分清淡,上海期貨交易所2012年全年燃料油成交金額為47.4億元。
除了巨額交易量,中油銷售投資的上海中油交易中心還有着對多家公司的長期投資。
文章問到,隨着包括蔣潔敏在內的多名前任、在任高管被調查,中石油系統的內控問題亦逐漸暴露出來。中油銷售這個公司其間是否發生了變更,其投資又賬歸何處,成了一個值得追查的話題。
沒有文號的紅頭文件
在中石油財報、中石油集團網站、工商登記系統等公開查詢渠道中難覓中油銷售身影之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試圖從上海中油交易中心的工商資料中尋找其控股股東中油銷售的蹤跡,卻發現了三大異像。
工商資料顯示,上海中油交易中心前身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成立於1998年,設立時註冊資本為1500萬元。其中,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公司出資 1350萬元,佔90%﹔上海華油高級潤滑油有限公司出資150萬元,佔10%。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的上級部門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驗資報告及投資協議顯示,上海華油高級潤滑油有限公司的出資款由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公司墊付。但蹊蹺的是,一份「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浦東開發辦公室」的紅頭文件並沒有相對應的文號。該文件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浦東開發辦公室暨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調撥酒店為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交易辦公場所,開給浦東新區工商局的證明。
有律師在接受採訪時解釋,一般大型國有企業的紅頭文件會有一個對應文號,例如這份落款為一九九八年元月十九日的文件通常會對應XX辦【1998】XX號文之類的文號,否則內部人員用相關的信簽紙套打很容易偽造。
1999年,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將股權150萬元佔原註冊資本10%轉讓給上海商品交易所。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成為新股東,增資後的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註冊資本為2000萬元。股權比例如下: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出資1200萬元,佔比60%﹔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出資 500萬元,佔比25%﹔上海商品交易所出資300萬元,佔比15%。
驗資報告後附的銀行進賬單顯示,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匯款的事由一欄是「投資其昌棧營業部」,上海商品交易所匯款的用途是「劃款」,而驗資報告後附的一 張說明文件則註明「由於財會人員的工作疏忽在用途欄寫了劃款」實為投資款。在這次股權變更簽訂的四方協議上,代表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華油高級潤滑油有限公司、上海商品交易所、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簽字的,分別是各自的法定代表人張轟、曹義亮、何國慶和林青山。此次變更後,林青山擔任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的法定代表人。
2000年,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法定代表人由林青山變更為張新志。同時,因為上海商品交易所因相關國有股權劃轉及變更,與上海金融、糧油兩家期貨交易所合併,成立上海久聯(集團)有限公司。故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的股東變更為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久聯(集團)有限公司三家。
中石油代為打款
2000年7月,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註冊資本增加至5000萬,併進行股權轉讓和變更,變更後的股權比例為: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 司出資500萬,佔10%﹔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出資4200萬,佔84%﹔上海久聯集團有限公司出資300萬,佔6%。值得注意的是,驗資報告後附的劃款憑證中,作為新增3700萬投資方的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劃款憑證上竟由中石油打款,而後附的一張由中石油出具的「關於對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轉增股情況說明」稱,因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系其直屬獨資子公司,故由其代為投入轉增股投資款。後附的一份審計報告中則顯示,截至2000年6月30 日,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的「長期投資」餘額為100萬,為其投資於上海北方石油銷售有限公司的投資款,佔比20%。該中心1999年度的產品銷售收入為2033萬元。
2003年,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法定代表人變更為孫立。同時,工商資料中一份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蓋章的證明文件顯示,中國石油銷售總公司2002年經核准變更為中國石油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即中油銷售。
2005年,上海華油石油天然氣化工交易中心更名為上海中油石油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中油交易中心2005年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8月31日,其長期股權投資明細下有9家公司。
2009年,上海中油交易中心法定代表人變更為叢瑜滋,同時原股東上海浦東華油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將持有公司10%的股權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挂牌轉讓給中石油,原股東上海久聯(集團)有限公司將持有公司6%的股權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挂牌轉讓給中石油。此次轉讓後,公司股東持股情況如 下:中石油出資800萬,佔比16%﹔中油銷售出資額4200萬,佔比84%。
在查閱這些股權轉讓所涉及的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產權交易合同時,記者發現,中石油時任法定代表人為蔣潔敏。但同時查閱中石油年報及相關公告,卻沒有發現任何對其受讓股權情況的披露。
工商註冊代辦員的神奇
在上海中油交易中心股權變更過程中,邵淳璞是一個關鍵人物。
上海中油交易中心於2000年7月1日出具的一份委託書顯示,委託邵淳璞辦理一切與公司股權變更的事宜。之後,邵淳璞一直以「指定代表或委託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在工商變更登記資料中。
此後,他成為上海浦東新區石油製品行業協會會長,並創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資料顯示,上海石協石化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石協石化市場」) 成立於2012年,註冊資本100萬元,其股東分別為:上海傑申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30%,邵淳璞等其他三名自然人持股70%。而上海石協石化市場300多家會員和年近700億的交易額,均趕超了上海中油石油交易中心自稱的200餘家會員和年約600億的交易額。
何以背靠中石油的上海中油交易中心很快就被負責其股權變更委託代理人創業的公司趕超了呢?
有上海石協石化市場的工作人員介紹稱,市場與多家銀行保持業務合作,企業只要有貿易往來就很容易得到授信。市場為會員企業提供互保、抵押貸款、銀行承兌、商業承兌、國內信用證、短期小額融資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去年該市場貿易量有600多個億,總盤子銀行授信9個多億,會員來這裡做貸款是很方便的。他並暗示記者:做石化生意,開「燃料油」發票等,相關部門會找上門查看相關資格證書,而入駐會員則不會有相關問題,有關部門對石化市場的企業有一定的認可。
另類的「註銷」
實際上,在中石油體系內,已經有過註銷但保留賬外資產的先例。
中石油內部編著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華東銷售分公司志》顯示,1999年9月,華東公司成立上海華東中油石油銷售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5000萬元,經營範圍為成品油批發、零售及相關產品的技術服務、諮詢和企業投資。
1999年10月,中石油重組上市後,上海華東中油石油銷售有限公司作為華東存續公司,集中管理中油銷售華東公司重組時剝離出來的資產,但已不再從事成品油的批發和零售等主營業務。其後,上海華東中油石油銷售有限公司由中國石油華東銷售分公司代管。
「2002年下半年,華東公司對該公司所屬的全資、控股和參股單位進行了工商變更、稅務變更以及資產過戶等,隨後辦理了註銷手續。」前述《公司志》稱。
根據前述《公司志》,上海華東中油石油銷售有限公司應在2002年就辦理了資產變更及註銷手續,但實際工商變更情況是直到2011年才真正註銷。而根據記者查證,其在2004年還以人力資源出資的形式與上海一家民營企業設立公司進行投資。顯然並未執行2002年就辦理註銷的「內部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