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父親形象 電影世界看端倪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08月09日訊】父親這一個角色,也是許多導演的電影題材,觀眾藉由電影,更深入了解,台灣傳統父親對孩子關愛的方式。

電影《多桑》:「在我上學之前,下工的時候,我總喜歡跑到金礦坑口,去等待多桑。」

吳念真用電影《多桑》,來描述自己的父親,SEGA。身受日本教育影響,做了大半輩子礦工的SEGA,有著台灣傳統男性的執著,儘管如此,父親對孩子的關愛,其實,就藏在每一個細微當中。

電影《多桑》:「怕嗎,怕甚麼,這麼大在怕甚麼,你要做弟妹們的榜樣。」

民眾:「多桑就真的很像我爸那個年代的。不多話,明明就是很關心你,但是不會表達。」

藉由電影,觀眾深入了解,台灣傳統父親對孩子關愛的方式。另一部改編「跳天橋」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描繪人性最真實的父女親情,高雄勞工李武雄和七歲大的女兒相依為命,儘管物質上沒有奢華的享受,兩人心裡卻充實而溫暖,導演戴立忍選擇黑白電影手法,呈現故事的悲淒與沉重。

電影《不能沒有你》:「爸爸問妳,我在海裡的時候,妳看得到我嗎?看得到啊,海水那麼深,妳怎麼看得到?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

美國經典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反映了70年代美國社會普通家庭,也改變了對傳統父母的刻版印象。不善於家務的廣告執行總監泰德克拉瑪,因妻子的突然出走,工作狂的泰德必須身兼母職,和兒子比利相處。從一開始看對方不順眼,最後泰德為了孩子捨棄工作,父子情誼,由淡轉濃。

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爸爸,不要忘了,如果可以的話,要打電話給我,我們會沒事的,我們去吃冰淇淋。」

透過導演的詮釋,加上電影的生動呈現,父親這位角色,讓觀眾看到不為人知的一面。

新唐人亞太電視林嘉韋、張媛婷李晶晶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