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7月19日訊】《中國經濟週刊》訊,近期,國家審計署公佈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18個省會和直轄市,有17個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來償債,比例高達95%。
受財稅制度和償還地方債券等因素影響,從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來看,土地財政仍然難以遏制,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會堅持吃土地飯。無論是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均可發現地方政府依然不停地儲備土地。近年來,河南平墳事件、河北曲周鏟麥地事件等,均有地方政府收儲土地的影子。
當下中國最小行政單位——鄉鎮一級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介入程度也越來越深。一位業內人士甚至指出,至少未來5年,土地財政難以退出。但另一方面,土地財政對於地方債的貢獻能力,卻未必越來越給力。《審計結果》顯示,由於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比2010年減少135億元,降低2.8%,扣除成本性支出和按國家規定提取的各項收入後的可支配土地出讓收入減少179億元,降低8.8%。以上資料說明,上述地方政府2012年可支配土地出讓收入尚不足以償還其對應債務,即「入不敷出」。(經濟週刊文摘完)
得益於上屆政府在交接之際推出國五條的逆向刺激,上半年房地產再現瘋狂,維持漲勢。土地市場更是火爆,一線城市政府一邊大呼小叫表示打壓高房價,一邊私心竊喜地把巨額賣地收益笑納於囊中。論者析曰:中國房地產調控困局,受制於兩種力量博弈,只要其中一方面沒有形勢明朗,本屆中央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只能表示沉默。
此兩方面一是中央與地方財稅制度不革新。十年調控海市蜃樓,主要原因在於中央要求地方控制房價,但沒有給地方提供財政收入代替產品。房地產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最大產品。中央有權剝奪這個產品的功能,但中央卻沒有能力設計出一個可替代房地產功能的財稅收入產品,最終導致每一次調控只存在於民眾的期望之中,存在於輿論的宣傳之中,存在於政府的檔之中!
二是土地招拍掛制度不革新。這是中國房地產困局的經濟根源,政府壟斷土地,把房地產產業中最稀缺資源打造成由政府行政之手控制而非由市場之手調節,中國房地產格局最終成為公權力衍生出的怪胎,從土地開發到品質監管,全由政府壟斷,開發商和購房者只是這場盛宴的付費過客。
但無論如何,土地財政終究也要受房地產市場走勢的制約。時下,特別是中小城市,住房供求關係的逆轉日趨明顯,後續的終極購買力跟不上來,開發商購地的熱情勢必消減。這已構成當下決策層最大的難題之一,改不改,怎樣改,拿什麼作替代物?學者無不建議建言以房產稅為地方財政新的財源。但說者容易做者難,若無頂層設計、整體規劃、搞不好,難免又成為引發社會經濟乃至政治危機的導火線。
近期以來,中國經濟層面種種危機徵兆凸現,改革形勢刻不容緩,但,改革本身再住向走一步,則也是——「亞歷山大」:
一是近期經濟呈加速下滑態勢,對改革是正面刺激,抑是惡化環境,難有定論。李克強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回答記者關於新政府的施政目標時,首先強調的是」持續發展經濟」,他說實現2020年的目標需要年均增長7%的速度。要是跌破了7%呢,中國的決策者,又將何去何從?二是高層決意放棄傳統的刺激手段,以免重蹈覆轍,但如高盛分析家所言,「沒有選擇更壞,但也沒有找到次優」。
第三是緣於執政行為優先次序的安排。外界評論,經濟改革已被置於反腐和整風之後的第三序列,此說應屬無稽之談,但要等到今年10月二中全會開後才能最終確定改革方案,這又令市場不免焦慮,不能不影響到企業和個人當期投資,今年經濟下滑的頹勢看來已經註定,再無回天之力了!
再回到題頭之語,執政高層,再不拿出改革的新東東,等各地政府把腳下的那片土地都賣完了,那迎接下任政府的首腦又將是什麼?要他們一上任,就宣佈——政府破產嗎?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