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7月14日訊】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也是中国的「女兒節」。而四川廣元把古代女皇帝武則天的生日定位廣元的「女兒節」。在日本也有個女兒節,時間為三月三日。这天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日本的女兒節被公認为是由中國節日傳入延續而来的。
中國的女兒節
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係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
七夕節有吃巧甜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后,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是一首歌咏爱情的千古绝唱:「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廣元女兒節
中国的女兒節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大力實行提高婦女地位的德政,深受廣大婦女擁戴。作為武則天故里的廣元婦女,為表達對武則天的崇敬之情,在每年「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全城婦女將身著艷麗的服裝傾城而出彙集嘉陵江兩岸。她們移舟江潭,載歌載舞,翼求金龍再現、再感龍孕、再多生出幾位為天下婦女揚眉吐氣的女傑來。這一習俗沿襲於今,如今每年的九月一日,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廣元女兒節」。
唐時的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傑出女性,民眾便將「利州江潭」之畔的烏龍山上的西龕古寺改名為「皇澤寺」,那碧波蕩漾的江潭也被稱為「感孕金輪所」。每年在武則天生日這天都將舉行盛大的慶祝紀念活動,
日本的女兒節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三月三日因在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上巳節亦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等。
女兒節又稱雛祭、桃花節、偶人節,家中有女兒的家庭會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替女孩穿上鮮豔的和服,擺飾偶人娃娃雛人形,並為雛偶人供上紅、白、黑三色的菱形粘糕和桃花,主要目的是要祈求擺脫惡運、災難,保佑這個女孩子的平安幸福及健康的成長。
現在也有不少人將女兒節稱做是「桃日」,那也是起源於中國自古視桃花為長壽的象徵,而且將桃花枝懸掛於門柱也有驅邪避凶的效果,而日本文化也受其影響,所以才會將桃花當作是雛祭的主題花,不過有另一個說法:舊曆年的三月三日也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用桃花象徵雛祭,至今日本愛知縣青田神社每年皆會舉行桃花祭,屆時要將桃花枝同供品一起獻給神。
這一天舉目儘是身著和服的婦女。象一朵朵桃花開在街頭,彷彿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經來臨。神社裡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動,有女兒的家庭,也會在一個特備的各層台架上擺起「偶人壇」,並製作一些特殊的節日食品,來為自家的千金祝賀節日。
很明顯,日本女兒節源自中國,古代的日本人不僅在這一天和中國人一樣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晉人一樣設「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續齊諧記》對日本有直接的影響,束皙的周公洛邑說,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續本朝文粹》載大江匡房《羽觴隨波賦》,稱:「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東洛,建我西周。開翠罇于岸上,濫羽觴于波頭……原夫豫游擇地,歡宴傳風。其說聞于束氏,其義起自周公」。
上巳習俗
後世上巳日,民間還尚戴薺菜花、挑薺菜。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南京人都習慣用薺菜花來煮雞蛋,祈福去病去災。據《錢塘縣誌》載:「上巳,出遊西湖,士女皆帶薺花。」蘇州民間還有插薺菜花于灶上,《清嘉錄》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
還有聽蛙鳴等習俗。清顧祿《清嘉錄三月 田雞報》:「三日,農民聽蛙聲于午前後,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諺曰:「田雞叫拉午時前,大年在高田;田雞叫拉午時后,低田弗要愁。」
又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雲能明目,謂之亮眼糕。」
在四川溫江地區的武陽一帶,有「搶童子」的習俗。城隍廟檯子壩在做過法事後,將祭過神的木雕童子從台上丟下來,圍觀的青壯年頓時如海水般翻騰,激烈爭搶。搶著后,晚間備齊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著木雕童子,騎馬送與事先約定的有錢而無子的人家,主人辦酒席以作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