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大隱豹村的彩布擰台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6月28日訊】河北省的大隱豹村,位於邯鄲市西南8公里處,屬於邯山區北張庄鎮管轄地域,因該村古時野草叢生,常有豹子隱居出沒而得名。在大隱豹村綻開著一朵古老的藝術奇葩:彩布擰台工藝。他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民間技藝。始於何時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難以考證,僅據藝人口傳。

相傳明代永樂年間,由山西遷民帶來此工藝,最早被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用于搭建靈棚,后被大隱豹村創造性的用彩布移植到戲台、樓閣上,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豐年慶典,該村皆舉辦此項活動,至今至少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這種河北省獨有的民間工藝,在全國也不多見。

彩布擰台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用各種色布,按圖案的需要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仿古戲樓或樓閣,每次擰台形狀不一。從台脊、瓦楞、飛禽、走獸,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是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而把這一工藝用在戲台的裝飾上,是大隱豹村歷史上民間藝人的創舉。

大隱豹村的彩布擰台擰紮時間多在農曆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一般從正月初五開始動工,一直到農曆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前後時間一月左右。

  

擰彩布戲樓時,全村人都會主動加入其中,一般情況下,由民間藝人組織一個臨時機構,發動大家準備相關物資而後各家各戶“攢布”送到“布房”,由專人負責登記上帳,布上綴名以便用後歸還。然後,送到“花草房”裏由巧手的村民分出各色花布,根據需要擰出各種圖形以備用,待栽好架杆便開始擰台。此項活動需大量的人工、布匹、繩子、架板等物,均由各家各戶及附近村莊捐助,充分體現了大隱豹村的淳樸民風,同時極大地增強了村民之間的團結互助的精神。

彩布擰台一般高10米、寬13米、深10米,從台脊、瓦楞、小簷、走水、屏風,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用布擰紮而成。民間藝人在戲臺裝飾上的造型極 為豐富,他們可以用彩布擰紮出很多民間圖騰、戲曲人物、歷史典故及各種花鳥魚蟲等動植物造型,在彩布擰臺上除前、左、右三簷上擰出“二龍戲珠”、“白鶴獻壽”、“丹鳳朝陽”外,正面一般還懸有一方“三看匾”。分別從左、右、下面看這塊匾時,能看到三個完全不同的圖案,一面是龍,一面是虎,一面則是“娛樂亭”三個字。正簷台頂上還用布擰出了一組“三打白骨精”的人物造型,似真人大小的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白骨精,個個形象逼真,造型生動。

  

大隱豹村彩布擰台是冀南地區優秀而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的遺存,在河北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對它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冀南地區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它的基本特徵和所蘊涵的民間文化氣息及其奇特精湛的技藝,在中華民間工藝文化中實屬罕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