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李克強的行政改革困難重重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6月15日訊】 從擔任政治局常委、候任總理的時候起,國務院機構的改革以及各級行政機構的改革便一直是李克強關注的重點。在擔任總理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甚至用了「壯士斷腕」之類的豪言壯語來表明推行行政機構改革的決心。隨後,他又在眾多的場合表示了要與既得利益集團進行較量的立場,也多次將「改革紅利」作為中國下一步增長的重要源泉。

十八大已經過去七個月了,李克強的改革進展如何?「改革紅利」是否已經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真實的積極變化?看來答案並不樂觀。新政府成立之際,李克強推出了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這個方案基本上延續了過去歷屆總理上任後對政府機構設置進行一些修修補補的做法,算不上是一個向現有利益格局進行真正挑戰的改革,也沒有對中國國家機關的運作帶來什麼明顯的變化。

例如,撤消鐵道部,將鐵道部的原有職能分別劃入新組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交通運輸部屬下的國家鐵路局,這被看作是國家機構改革中的重頭戲。但是,這個所謂的改革除了將鐵道部的權力作了簡單的分解和重新排列之外,並沒有什麼本質變化。中國鐵路總公司依舊是國有的壟斷機構,雖然它變成了所謂的「企業單位」,但是它的國家權力化身的身份沒有任何變化,它在中國鐵路發展中的壟斷地位也沒有絲毫的改變。

在國家經濟事務中權力極大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歷來被稱作是小國務院。基本上總攬了國務院制定經濟政策、審批重大建設項目、分配國家項目建設資金、控制市場准入和價格等經濟管理的行政權力。在這次的國家機構改革中,這個機構的權力依然如故,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各省市自治區依然不斷地派人到國家發改委「燒香拜佛」,要項目、要資金。

至於地方政府,在推行機構改革的大標題下也紛紛作了一些小文章,主要是模仿中央機構的變化,對地方政府的機構設置進行了一些小修小補。同時也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進行了所謂的定職責、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工作。其實這些都算不上是真正改革。這些機構設置的變化,在中國建政後的六十年裡曾經重複過多次,了無新意;更重要的是,無論怎樣變,各級政府和企業在市場中的「主僕地位」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李克強的改革難以取得真正的進展當然不是李克強個人的責任,這是中國現行的政治、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的。中國的改革、尤其是那些傾向於限制政府權力的改革,無法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政府始終處於決定的地位。今天的政府可能作為權宜之際下放一些權力,但是當感覺到需要的時候,它隨時可能將下放了的權力收回,甚至控制得更緊。

中國的改革無法形成一種「不可逆」的力量,一股受到法律保障的過程,而始終是受政府擺佈的過程,這是因為中國的執政集團不願意真正地讓自己的權力受到制約,而且中國也沒有真正有效制約統治集團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共產黨是不會讓他人來分享自己的政治權利,因此始終要保持最終的決策權。在這種制度下,任何向「把政府的權力關進籠子」的行政改革是無法取得真正成功的。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