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6月1日訊】【編者的話】《延安日記》作者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蘇聯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記者身分,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記形式,根據他的觀點,記述了延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全書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蘇共的關系為背景,記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中共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與當時駐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織的接觸以及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等問題,均有評述。
《延安日記》
1945年6月13日
按照第七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央委員會由45人組成。在選舉中央委員過程中,代表們投票反對鄞發、王稼祥和凱豐。
決議規定候補中央委員的人數為33人。
當選中央委員的有44個同志。
鄞發與凱豐的落選只是使毛感到不快,但他對王稼祥的落選倒是當真感到苦惱。要把凱豐和鄞發留在黨的領導機構內,是完全沒有希望了。可是,毛打定主意要把王稼祥拉進中央委員會。這就是大會不選最後一個中央委員的原因。毛澤東向各代表團的領導和代表們公開施加壓力。
另外,他還向大會建議,把王稼祥列入候補中央委員的候選人名單內。
前一天,他要求代表們不要選第45個中央委員。
在選舉候補中央委員之前,中共中央主席講了一次話。在講話中,他向代表們強調了王稼祥對黨的貢獻。
結果,王稼祥不僅當選候補中央委員,而且是第二個得票最多的人!
新的中央委員會計劃在一周內召開一次全會,毛澤東將在會上操縱一切。毫無疑問,即使不是在第一次全會上,那麼,在以後的全會上,毛澤東也一定會把王稼祥增選進黨的中央委員會的。
———-
毛澤東在反對派在思想上的動搖不定,不僅使毛可以在壓制他們,而且後來還能同他們中的一些人一起,詆毀共產國際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和聯共的經驗。“莫斯科派”放棄自己的立場,使毛澤東有機會修正馬克思主義,從而帶來了種種後果。(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