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由四萬億到房產泡沫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5月28日訊】最近,人民日報刊登文章,討論在當前弱復甦環境,是否要像零八年一樣,透過新四萬億財政政策,向市場注入資金。

零七年,中國GDP大約為25億,全年稅收近5萬億。四萬億財政政策,相當於GDP16﹪,稅收80﹪。常識告訴我們,大陸政府只可能透過債務和貨幣政策,得到這一筆資金。當然,這四期億,沒有刺激內需,但留下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泡沫,以及許多行業的產能過盛。

根據美國聯儲局的研究,大陸現在平均房產價格,是家庭年均收入的11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高達23倍。換言之,一個上海、北京的家庭,平均要以23年的收入,才可以置業。對比日本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之前,東京住民的家庭收入對住宅價格,也只不過是15比較1。除了價格和負擔能力脫軌,大陸住宅的空置率和新單位動工數目,亦遠超美國由 2001至2006的那次樓市泡沫好多倍。

說穿了,大陸民眾的財富被困在國內,沒有投資增值出路,但持有現金和存款,其實是暗地裡被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剝削;沒有選擇之下,房地產就成為平民百姓眼中唯一的保值儲蓄。

不過,房地產不是很理想的儲蓄模式。一來,房地產流動性低,交易成本高。二來,房地產始終有折舊問題。三來,作為社會共識的必需品,房地產出現泡沫和市場扭曲,難免構成政治壓力要政府干預,就算是再封閉極權的社會,也逃避不了這種壓力。

最重要是在財富價值鏈中,閒置空置的房產比例上升,也意味著有價值的資本從有生產能力的循環中,流到不事生產,不循環的房產泡沫中,令到資金沒有被用在有創造性的功能上,最終結果是經濟活力銳減,生產競爭力衰落。

許多人都將今天的中國,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日本比較:兩者都是依賴出口,以及貿易盈餘下不斷出現資產泡沫。回顧歷史,日本自從地產泡沫爆破,經濟週期的表現就一浪低於一浪,而且每次衰退都發現更多潛在的問題;情況就似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受不同的致病源感染,在病情惡化的同時,病情也變得複雜。

當年的日本經濟奇蹟,說穿了就是靠資本密集在來促進多快好省的高效生產。但是經歷過一次泡沫爆破,改變了信貸循環的運作,日本的經濟就無法再以同樣模式去同擴張性財政政策推波助瀾。過去廿多年來,日本政府多次嘗試故技重施,但政策效用一次比一次但,結果只剩下一個大到不能想像的國債,以及毒癮般的寬鬆貨幣政策。事實證明,真正的經濟實力,不是增長速度,也不是規模,更不是貿易順差,而是結構上的自我完善能力。

今天的中國,仍然國企當道,情況的確令人擔心。再者,中國式的人力密集模式和當年日本的資本密集模式不同,出現經濟調整時的社會政治問題也會複雜得多。究竟中國能否抵受一次衰退的衝擊。又或者,我們仍然相信,經濟干預真的可以永遠拖延衰退的出現?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