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少數民族的刀舞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5月17日訊】在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中有跳刀舞習慣。如涼山的的彝族、朝鮮族和景頗族都有跳刀舞表演。景頗族的刀舞是男性舞蹈,不受時間、地點、舞者人數限制,在節日慶典和慶豐收、婚嫁、進新房等喜慶日子特別盛行,也可用於強身健體。

彝族刀舞

涼山是歌舞之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大山深處的「老木蘇」(老年人)常說:不會跳舞的只有老牛,不會唱歌的只有木頭。

涼山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比如,布拖一帶過火把節婦女們唱「都火」時,常常伴以手拉手圍圓圈的動作,邊唱邊舞,舒緩優美。婚慶時,婦女們往往邊唱邊舞動披氈。民間藝人吹奏葫蘆笙,常有踏腳、對腳、抬腳、下蹲和轉圈的舞蹈動作,剛健有力,節奏鮮明。彝族舞蹈可大體分類為:宮廷舞、祭祀舞、征戰舞、民間舞以及產生於迷信職業者畢摩、蘇尼送鬼、跳神動作的鈴鼓舞,表現老鷹抓小雞的兒童舞等。

許多古老的舞蹈至今猶存。在德昌彝族的喪葬儀式上我們就看到從遠古沿襲下來祭祀祖先時所跳的古代風格舞蹈———跳刀舞。古時,老年人和最受尊敬的人死後,年輕人會手持寶劍,跳起動作靈敏的舞蹈,作為莊嚴隆重的悼念。

在德昌彝族的喪葬儀式上,年輕的男子身披女人的花衣服,頭頂氈斗笠,手持刀劍,儼然一副砍殺的架式。德昌刀舞的表演形式與涼山其他彝族地區大致相同。舞隊分主隊和客隊。有二人舞、四人舞、多人舞,也有一隊舞、數隊同時舞。舞蹈有跳躍、跳腳、跨步、進退等腳下動作;有左右晃動、側身、立蹬等姿勢;也有砍、殺、防等手上動作。

朝鮮族刀舞

關于朝鮮族刀舞的由來,還有一段令人神往的傳說。新羅國(公元前57年-935年)是在朝鮮半島上與高句麗、百濟並存的王國,被稱為三國時代。)有位名叫黃昌郎的壯士,7歲的時候就能揮舞長劍表演,氣勢如虹。他一人來到百濟市舞劍,觀眾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深深為他的劍術所吸引。百濟王聽說以後,召黃昌郎入宮表演。黃昌郎借舞劍之機,刺殺百濟王,結果最終被人殺害。新羅國的人民為了緬懷黃昌郎的義舉,面帶假面具,手持折半的刀,照他從前表演的舞姿跳舞。朝族的刀舞於由此而來。

刀舞與劍舞,雄壯,勇猛,躍動性強的氣質貫穿舞蹈的全過程,舞蹈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樂觀的民族氣概。舞蹈姿式剛柔相濟。輕快猛移等動作,浪漫的舞態,給人以強烈的號召感,體現了朝鮮族舞蹈的高超技藝。

景頗族刀舞

「刀舞」是景頗族很有特色的男子民間舞蹈,景頗語稱「恩吐拳」,載瓦支語稱「閃歌」刀舞是從景頗族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由格鬥刀術演變而成,歷史悠久。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景頗族聚居區。

刀舞是景頗族民間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是剛勁有力的男性舞蹈,不受時間、地點、舞者人數限制,在節日慶典和慶豐收、婚嫁、進新房等喜慶日子特別盛行,也可用於強身健體。表演形式分「單刀」、「雙刀」兩種。表演時多採用蹲式、跳躍式及快速靈活移動腳步,揮刀有臂、砍、斬、掃、撩等,雙手舞刀更是如輪轉動,刀光密集,左右無縫,進退自如。表演者在雙面鼓、象腳鼓、鋩、鑼、竹笛的伴奏下,踩著歡快的「文蚌桑蓽」樂的旋律,執刀起舞。表演套路主要有三步、五步、七步、九步、十三步等。

景頗族刀舞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學藝者自己拜師,現在也有部分景頗村寨組織村中的青年男子,讓技藝精湛的師傅傳授,初學時一般用木刀、竹刀等,熟練後方可用真刀。現在的刀舞內容不僅可體現格鬥,還有體現景頗族生產、生活及歡樂情緒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