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東海陸棚研究受重視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05月13日訊】(中央社記者卞金峰桃園縣13日電)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劉康克今天說,東海陸棚在近幾十年來因強大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而更加受到重視。

劉康克今天在桃園龍潭渴望會館舉行的東海國際海洋科學研討會中表示,東海位置緊鄰黃海與渤海,四周由中國大陸、日本琉球、台灣與韓國濟州島所包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棚之一,除了海底地形之外,其四季的季風狀況也相當複雜。

他說,黑潮是由北赤道洋流的分支而來,黑潮支流順著台灣東部流過東海陸棚的邊緣並進入琉球海溝,當觸碰到海溝的北緣時,會轉向東南東的方向並順著九州的南緣流出;在東海南部,黑潮支流會進入東海陸棚,此潮流與從台灣海峽向北流出的海流結合形成了所謂的台灣暖流。

劉康克指出,黑潮邊緣海水交換作用研究計畫始於1989年,於2000年完成。接著,東海長期觀察與研究計畫於2001年至2010年間,重複研究台灣與長江出海口之間的東海陸棚狀況,這項觀察研究建立了東海生地化的基礎情形,並觀察到許多不尋常的海洋狀況,包含了自然發生與人為影響的結果。

他說,近期西北太平洋環台灣海域的全球海洋生地化及生態變遷計畫研究正在進行,同時,許多關於黑潮變異性、東海及物理學的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劉康克指出,這些研究計畫在過去20年內有許多重大的發現,黑潮侵入到陸棚的水流會在陸棚邊緣的表層水域形成冷渦漩,促使陸棚區與鄰近的大洋區產生活躍的水團與化學物質交換,而觀察研究發現黑潮次表層水在營養鹽的供給上比陸源的河流更為顯著。

他說,過去20年表層流速計畫(Surface VelocityProgram, SVP)的漂流子軌跡數據顯示,中尺度的渦流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黑潮侵入水,冬季較高頻度的黑潮侵入與此中尺度渦流的季節變異相呼應,而黑潮與潮汐的波動則被認為跟這些變異的現象最為相關。

劉康克說,此區域的颱風不只增強了湧升流同時也顯著增加了此區域的生物量;颱風造成的海表洋流匯集與分歧,以及此區的海洋地形則被認為是湧升流及生物量變易的主因。另外,東海陸棚在近幾十年來由於強大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而更受重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