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刀的文化 魯凱青年有堅持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04月05日訊】達人帶路系列(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5日電)「刀,不是隨便賣的」魯凱族青年李張力元,製作原民佩刀,堅持發揚原民文化,向他買刀前,必須完成他指定的課程。

「刀不是拿來耍帥的,只要到山上,山林自然而然就會教你如何使用刀」李張力元說,魯凱族佩刀,每把刀都有它的生命,不是冰冷的鋼鐵。

今年36歲的李張力元,台東農工(台東專科學校前身)農業機械科畢業後,後來轉服志願役士官,在部隊待了10幾年,7年前決定返回原鄉部落。

當時他回到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經營「兵工廠」,製作各式長短刀,由於訂單增多,他現在得忙著擴充「兵工廠」規模。

李張力元說,他剛回到部落做的是弓箭,部落長者看他對文化這麼有興趣,於是教他製作魯凱族佩刀。

「這不是武士刀,想買就能買」李張力元說,向他買魯凱佩刀必須「上課248小時」,這段時間,買刀者必須配著訂刀,參與各項事務,認識達魯瑪克部落及用刀禮儀,「與刀建立感情」。他笑著說,248小時只是一個概念,不是真的要上滿,但是一定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有資格擁有刀。

「魯凱族的刀,是有生命的」李張力元說,魯凱族一生擁有5把刀。剛出生的時候,父母親會在嬰兒床旁或是枕頭下,放一把小刀,讓小孩子壓驚。13或14歲男孩必須到部落青年會所接受成人教育,家長會送給男孩正式佩刀,這把刀叫做「工作刀」,象徵學習任何事務的開始。

李張力元說,魯凱族隨身配帶「工作刀」,這把刀用途最廣,居家生活需要它,上山砍柴、闢路更需要它,它就像左右手的延伸,沒有「工作刀」,在山上寸步難行,在山下就像殘廢。

第3把刀是「獵刀」,刀刃比工作刀短,留有血溝。李張力元說,這把刀是狩獵用,同時防身,因此它適合和動物近距離肉搏戰,也可以裝上長竹竿,變成長矛,對付山豬,「我的獵刀已經獵殺過6隻山豬」。

第4把刀最華麗,平常被高掛在牆上,慶典、祭祀,才會拿出來佩帶;這把刀是「禮刀」,刀刃鋒利,刀鞘充滿亮眼的圖騰,有孫子的「長輩」才能配帶。

李張力元說,「禮刀」象徵族群生命的延續,是一把「生命之刀」,過去還有一個用途,出草時砍敵人和日本人的頭。不是長輩或頭目,配禮刀會被取笑。

最後一把刀,不是刀,是牙齒。李張力元說,年紀大了,就會回到嬰兒時期,魯凱族的年長者隨身攜帶一把「小刀」,牙齒掉了,就用它切肉塊和分割食物。

「我們的祖先沒有留下孔明燈,只有留下土地」,李張力元和部落協會,這幾年積極重建舊部落,推展生態、文化觀光。他認為「刀」不是拿來傷害生命的武器,而是開啟山林的鎖鑰,將魯凱族青年和大地再度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