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歴史與今日】野百合23載 兩岸民主殊途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03月19日訊】23年前的今天,台灣爆發了從國民政府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野百合學生運動。當時歷經黨禁、報禁逐漸解嚴的80年代,國民政府在蔣經國的接管之下,作風開明, 也使得台灣的自由意識漸漸萌芽。1990年的3月天,6千多人聚集在中正紀念堂,也就是現在的自由廣場,要求廢除國民政府執政的舊習弊病。短短六天,政府和民間和平達成共識,開創了台灣民主的一個里程碑。

今天的歷史與今日,讓我們一同目睹台灣的民主之路。

90年代初期,台灣民間,民主思潮活躍。歷經80年代的解嚴、解除報禁和黨禁,捆綁台灣民主的桎梏有所鬆動。然而,國民黨政府卻依然奉行著,在國共內戰時期制定的、凌駕於憲法之上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這一條款,賦予國民黨政府,在民主體制下實行專政特權。

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第一屆國民大會,四十年來,一次也沒改選,被民間嘲諷為,「萬年國會」。

專政特權和萬年國會,早已被台灣民間,視為民主的毒瘤。但是,「萬年國會」卻無視這一片抗議聲,1990年3月13號,自行通過了為自己延長任期、增加薪水的條款。

此舉引爆民間的不滿,3天之後,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學生運動,拉開了序幕。

第三天,台灣從南到北,有數千名大學生趕來,參與其中。第四天,直接參與的學生突破3千人,其中10名學生絕食,他們要求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答復學生們的「解散國民大會」等四項訴求。

3月20號,靜坐學生超過5000人。而李登輝政府,繼19號派員前往現場釋出善意後,20號正式發出新聞稿,正面回應學生的四大訴求,表示總統李登輝已經決定召開國是會議,訂立改革時間表。

3月21號下午3點,李登輝在總統府接見了53名學生代表。雙方會面過程有錄像,之後在廣場上播放。在確定了李登輝的回應和承諾後,3月22號,廣場上的學生,自行陸續撤出。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和平結束。3個月後,李登輝遵守對學生的承諾,第一次召集反對派和異議人士,共開「國是會議」。到了1991年,凌駕於憲法之上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正式廢除。「萬年國會」也隨即告終。

從此,台灣的民主進程,進入了新的篇章。之後的20多年,台灣一直在民主的道路上,探索、前行。2013年,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的全球自由度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187個國家和地區中,台灣「政治權利」指標,獲得「最自由」的第「一」級。

不過,在同一份報告中,中國大陸的「政治權利」指標,被評為第「七」級,與北韓和非洲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屬於政治權利「不自由」。回顧歷史,這20年,台灣和大陸早已經在民主的道路上,分道揚鑣。

1990年的三月學運,喚來台灣官方的政治改革﹔1989年中國大陸的六四學運,學子們的「聲聲喚」,喚來的,卻是官方的機槍和坦克。

整個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當台灣在民主的道路上持續前行﹔當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當東歐的共產政權一個接一個瓦解﹔當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中國大陸,卻選擇走向另一條道路,與世界背道而馳。

時至今日,中共依然將民主化道路視為「改旗易幟的邪路」。希望它能實現「憲政夢」的中國人,或許真的應該,「夢醒了」。

撰稿林瀾 剪輯陳建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