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2月27日訊】著名華人導演李安在去年底推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不僅全球票房大賣,還成為今年奧斯卡獲獎熱門。
這部電影其實叫做《Life of PI》,中文翻成現在的名字,大概出於商業因素。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畫面精緻如油畫;這也是一部難懂的電影,影片看到最後,才知道這個電影絕非中文翻譯中的什麼「奇幻漂流」之類的冒險片。
影片在成年後的少年Pi在向一位作家講述他少年的一段故事展開。少年Pi舉家從印度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他們家動物園的動物,但是在途中發生了沉船事件,Pi的家人全部遇難。Pi僥倖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以及一隻成年孟加拉虎「理查‧派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少年就是在海上求生的故事。Pi最終與老虎一起面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飽老虎,也讓自己活下來。漂流中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在Pi與老虎所剩的食物耗盡後,他們隨著小船漂到了一座美麗的島嶼。在短暫的停留休整之後,卻發現這兒是個食人島。Pi與老虎再次開始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那隻老虎卻頭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Pi在向救他脫險的日本公司兩名代表講述了這段故事之後,對方不相信,要他講出真實故事。於是少年Pi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後殺害並吃掉了水手,然後又殺死了母親,最終Pi忍無可忍同樣殺害並吃掉了廚子。最後的現實是,最終只有Pi活了下來,直至獲救。
李安的電影能夠揚名好萊塢與被西方社會接受,和李安的成長經歷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無關係。李安少年在臺灣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然後在美國上大學和生活,這樣的經歷和背景使他用電影藝術表現中國文化變得不太困難。早年的《推手》、《喜宴》與《飲食男女》家庭三部曲即是例證。
《理智與情感》(1995年)讓李安第一次獲得國際上廣泛的讚譽。隨後《臥虎藏龍》(2000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斷背山》(200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從《斷背山》開始,人們開始看到了李安的迷茫,走得更遠的則是《色戒》。用嫻熟高超的電影藝術來表現爭議與禁忌的內容話題,即使其中有嚴肅的思考以及藝術探討,終究難免會令人詬病,道理很簡單,不管怎樣談論《金瓶梅》的藝術成就,都不能改變它是一部淫書的現實。
李安到底用《少年Pi》這部電影表現了什麼?
影片中老虎的名字是有現實出處的。「理查•派克」原是歷史上真實吃人海難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派克的17歲男僕。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派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
從表面上,影片表現了對宗教、信仰、人性的黑暗等思考探討追尋,但是,在影片最後,當採訪Pi的作家打開這個事件的歷史檔案時,寫在後面的是「最後他和這隻動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後」這樣一句話,顯然人們採用了第一個版本的故事。接著Pi又問作家:「這兩個故事,你相信哪個?」作家說:「有老虎的那個。」Pi回答:「所以你跟隨了上帝。」
在這裏,我們看到,影片展現的宗教、信仰、上帝有種反諷的味道,因為相信了少年Pi編造的與老虎的漂流故事,是跟隨了上帝。反之,真實殘酷的現實世界,上帝離人而去。
在觀看了與《少年Pi》同時在全球熱映的另一部影片《悲慘世界》後,除了被其中傳遞的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打動外,其中故事和人都歸結到宗教救贖的主題,其中的終極關懷使人感受到未來的光明與希望。反之,看完影片《少年Pi》之後,只有對宗教與上帝的懷疑迷茫與殘酷人性、現實世界的驚心、無奈甚至絕望。
在一個大多數人失去了信仰與傳統的現代社會,當一個本來是簡單的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卻與所謂「人權、隱私」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混亂的時候,再高超的藝術手段,都不能掩蓋其中的無力。《少年Pi》的求生旅程,也是導演李安藝術與人生的迷惘之旅,也是失去了傳統的現代人心靈的迷失漂流。
文章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