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北京與北韓的關係面臨戰略性調整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2月17日訊】最近,北韓不顧中美兩國的警告,第三次進行核試驗。在國際社會看來,此舉無疑是對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的外交政策一次挑戰。鑒于北京對此的反應比較高調,輿論開始懷疑北京對北韓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一、毛對兄弟國家的控制模式已不適用於今之國際關係

中國政府除「史無前例」地召見北韓大使以示反對北韓核試之外,再次發表針對朝核聲明。比較中國外交部2月12日與2009年5月25日發表的聲明,會發現今年的聲明刪去了「中方將為此繼續作出不懈努力」一句。這句話目前被解讀為:中方今後對朝核問題不再以北韓堅定的盟國身份承擔特別的規訓責任,在北韓半島無核化問題上將可能與美國等建立一種新型的戰略合作關係。

我的分析是:習近平接任未久,正忙於調整國內各種政治關係,尤其是軍內的權力結構,中朝關係的調整其實還未提上日程。目前要求軍方放棄將北韓作為戰略緩衝帶這一奉行了大半個世紀的「戰略」,於習近平來說,實在是節外生枝之事。

中國與北韓之間真正的問題在於北京今後對北韓的外交戰略定位。短時期內,北京不會對自江澤民以來形成的外交模式做戰略性調整,仍然會奉行「大國外交(美國)」、「周邊外交」與「資源外交」。只是北韓本來就未納入這一外交模式,而是沿襲當年毛控制「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模式,即「經濟援助+利用」。

表面上看來,「經濟援助+利用」似乎與資源外交有相似之處,但其實質卻不一樣。北京與非洲等國間的歷史淵源遠不如北韓深,對其外交定位恰如其名,著眼點在於「資源」。這些國家的上層要金錢,中國政府首先要的是資源,其次則是需要一些國家在聯合國幫中國抬轎子。但這種政治利用屬於淺層次的一次性政治合作,往往是某非洲國家被選為人權理事會(以前是人權委員會)成員,就會獲得北京大筆資助,待投票完畢後北京也不會再「無償」派發大筆援助,北京也從未真正將這些非洲國家政府當作自己的「戰略資產」。

但北韓則不同。從毛澤東時代開始,北韓一直是北京手中重要的「戰略資產」,在不同時期,這份「戰略資產」可以發揮出不同的價值。「冷戰」時期,它是中國獨裁政治建立「共產主義防護帶」的重要屏障;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十年當中,它是北京與美國叫板的重要砝碼之一。北韓的存在及其在中國默許下的持續搗亂,是一個持續把中國推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幕後推手。有論者如此評價:「很難想像,沒有北韓這個麻煩製造者,西方的領導人是否還會如此頻繁的想起他們的中國同事,這對急需舞台展現大國風采的中國領導人來說,顯然是很失落的」。

今天,北韓仍然是北京在東北亞保持力量平衡的重要工具。金正日去世之後,北京對金正恩政權從各方面積極示好,顯示了北京仍然希望與北韓保持原有的「兄弟」外交關係。在美國、日本、南韓都紛紛中止對北韓的物資援助之時,中國政府卻於2012年2月下旬開始,對朝鮮進行大規模無償援助,援助物資包括糧食、建材等,價值高達6億元人民幣,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

二、「兄弟關係」日漸脆弱

要說北韓存心給中國找碴兒,不把這位「老大哥」放在眼裡,似乎不是事實。《中國對朝鮮經濟援助內幕》一文說得很清楚:朝鮮之所以能度過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苦難行軍」歲月,中國的「無私援助」起到巨大作用。

要說北京方面想放棄北韓這份經營多年的「戰略資產」,那也只是一些評論者的願望。從習近平被內定為「接班人」以來,他在中國政治局內一直負責北韓相關事務,曾於2007年和2008年兩次訪問北韓。至今,外界從未見他表示過對這位「兄弟」的不滿。可以說,在中國國內政治不發生大的變化之前,中國第五代領導人幾乎不可能在對北韓政策上發生根本變化。

北韓與北京的關係之難解的結在於:國際關係已經與毛時代大為不同,但二者關係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兄弟國」的模式。維繫這種模式的紐帶,一是共同的政治戰略利益,二是共同的價值信念;由此則帶出第三條,即「老大哥」對「小兄弟」的大筆經濟援助。比如中蘇翻臉之前就是一種無君臣之名、卻有君臣之實的社會主義國家外交形態。然而,一旦第一條紐帶鬆弛,或者國際關係變化,雙方很難依靠價值信念維持親密關係。從毛時代開始,中國一直將「社會主義兄弟國家」視為麾下之臣,希望這些國家完全按著中國的節拍起舞並隨時調整舞姿。北京有什麼動作,不會告知「兄弟們」(如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一旦別國有表現自己獨立意志的行動,北京就視之為「不聽話」。這是導致北京與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兄弟」國家反目相向的真正原因。

中國不少人指責北韓忘恩負義,沒錯,從中國立場上想問題,確實可以這樣說。但只要想想毛澤東當年與蘇聯的關係,就不難明白這種關係其實很難善始善終。從中共起家到延安時期,再到國共內戰、中共建政、以及中國後來發展核武器技術,每一步都有蘇聯「老大哥」的心血和財力物力傾注其間。但50年代後期開始,毛澤東覺得自己翅膀長硬了,不願意再聽蘇聯的吆喝擺佈。

1958年發生了兩件嚴重影響中蘇關係的事:一件是中國突然對金門開炮,當時中蘇已簽訂同盟條約,如果金門炮戰導致美國介入,依照中蘇條約,蘇聯就不得不為毛澤東的炮擊金門決定打一場世界大戰。如此國運攸關的大事,毛竟然事先根本不向蘇聯通報,使蘇聯感到中國的不可靠。另一件事是,中國在與台灣空軍對陣時,獲得了一枚未爆炸的美國最新研製的「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其中的紅外線彈頭傳感器十分先進,蘇聯希望能看一下。以蘇聯為中國全面提供從核武器到導彈等軍事裝備的慷慨,中國滿足蘇聯的願望似乎是應該的,但當時中國的態度卻是:佔你的便宜沒商量,讓你佔便宜沒門。這兩件事,加上其它一些因素,導致蘇聯於 1959年中止了對中國軍事技術的進一步援助。此後的故事全世界都知道,1963年開始,毛澤東主持寫作《九評》,指斥蘇聯變成「修正主義」,宣佈與蘇聯在價值理念上分鑣。

北韓與中國之間早就不存在共同的價值信念,剩下的唯一紐帶就是利益。利益是隨時變化的,雙方的利益不可能永遠一致,正是在這種唯利益導向的格局下,北韓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路,選擇了核訛詐。

我相信這次北京對北韓核試非常光火,但與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地這樣耗下去,還不如重新調整兩國關係。

文章來源:《中國人權雙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