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土地 三個男人養一個夢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02月17日訊】堅持夢想的人系列(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7日電)一篇碩士論文,開啟吳宗憲、林穎明和林俊豪10年的環境教育生涯,他們把工作收入全投入生態農場,只為教育大家友善環境。

59年次的吳宗憲和林穎明在就讀屏東農專(屏東科技大學前身)時認識,吳宗憲就讀台大研究所時,以「生態社區規劃」作為碩士論文,借用表哥在屏東縣麟洛鄉的0.2公頃農地做假想基地。

2002年,吳宗憲邀請在屏科大擔任研究助理的林穎明幫忙打造生態教育農園,林穎明再邀66年次屏科大植保系學弟林俊豪加入。

「當時生態教育農場還不風行,我們走在政府前面。」林俊豪說,他們以生態池復育昆蟲、植物,為訪客進行生態教育解說和體驗。

每週一次,三人在麟洛鄉社區或廟口分享農園的復育心得,林穎明對螢火蟲有研究,林俊豪專研蜘蛛,吳宗憲擅長蛙類,講座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聽講。

打出知名度的生態教育農園,有學校要求開4個班級的營隊,但農園只能容納40人,「學農的出路不多,我們在想,生態教育是不是也能成為一項事業」。

原來的農園遷移到吳宗憲祖傳3代的2公頃農地,擴大為生態農場,為了養農場,三人依自己專長接案子,包括生態教育課程、景觀設計與環境調查等。

堅持自然樸實,農場將原來的雞舍用來做生態教室,老抽水站則改成提供茶水的「柑仔店」,保留原來的一大片柚園作為生態林。

林俊豪說,農場不強勢引進植物,上課時,也不會讓學員記植物的名字,只引導學員了解,植物和周遭環境生態的關係。

農場裡,有大型種子植物林、回溯植物演化過程的花園、螢火蟲森林、蝴蝶復育區、菜園、生態池等,林俊豪說,現在農場裡的植物和昆蟲已經上百種。

學員來到農場,赤腳踩草地、泡進生態池裡踩爛泥,林俊豪說,就是要讓學員體驗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導他們友善土地。「希望有一天農場可以自給自主」,這是三人共同的願望。

目前在南部要付費上環境教育課程,還不能被普遍接受,三人也曾思考經營餐廳或民宿的可能,只不過一旦跨出商業化的腳步,沒人有把握維持原來的理想。

「我們不知道農場未來會如何,唯一確定的是現在的作法是對的」。儘管面臨收入困難,三人依然甘之如飴,因為三人知道,永續友善環境,現在不做,明天一定後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