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2月15日訊】青年圓夢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15日電)出生本土,求學過程從未喝過任何一滴洋墨水,台灣服裝設計師施堉霖今年單獨獲法國方面邀請,參展巴黎時尚週,靠的是不怕失敗的執著。
施堉霖獲法國方面邀請,將於3月1日到4日參展法國巴黎時尚週,地點就在羅浮宮旁的裝飾藝術博物館。施堉霖是繼台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後,前往巴黎參加時尚週的台灣設計師,有希望成為時尚界下一個台灣之光。
施堉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談到這次受邀的過程表示,法國方面發表相關邀請後,寄電子郵件到他的網站,他再跟法國方面確認,「很驚訝又很榮幸」;能代表台灣去巴黎參展,一方面很開心,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責任,因為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看到台灣時尚的力量,MIT(台灣製造)的品質,具有宣傳台灣的效果。
非出生富裕家庭,施堉霖追求服裝設計的過程中,也曾遭到母親的反對。施堉霖的姊姊兼經紀人施慧萍說,媽媽當初知道施堉霖要走服裝設計這條路,直覺「男孩子拿針線,沒出脫(台語,沒出息)」。
除了媽媽一開始的不支持,施堉霖想拜師學藝應徵設計助理時,也曾被服裝公司以「男孩子不適合」打了回票,讓他一度懷疑自己,「我到底可不可以?」
想學設計的念頭一直沒有從腦海中消逝,施堉霖終於找到一間高級訂製服店,從學徒開始做起,在正式以自有品牌出道前,在訂製服店做了近10年,奠下後來服裝設計中「打板」的深厚底子。
服裝設計不是天馬行空,需要堅實的理論與知識作基礎,施堉霖在姊姊的鼓勵下,考取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
「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因為在學校吸收到設計的豐富知識,結合過去在訂製服店的所學,兩者相輔相成,統一了他整個思維與概念。
不過,雖然大學帶給他知識與實務上的滿足,卻也帶給他人生上的一次大挫敗。
大學畢業展,一直對自己實力深具信心的施堉霖,最後只有入圍,沒有得獎,這件事一直到現在都是施堉霖沒有忘記的教訓。不過,當年一位老師鼓勵施堉霖,「失敗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失敗更能看到自己的盲點,缺少的地方」。
施堉霖說,果真,雖然在畢業展失敗,但重新爬起來後,就在接下來的2010年國家級比賽中得獎。
「失敗不見得是壞事」,施堉霖感受很深,失敗其實是一個教訓,也是另一個開始。
離開學校後,施堉霖在2010年以「實現夢想」系列作品,一舉奪得「2010 Taiwan Fashion Design Award紡拓會時裝設計競賽」第3名,這個主題是他將自己創作過程與經歷中,所遭遇到的挫折,應用到服裝結構上,例如使用多層次設計,隱含他跌倒後爬起來。
「實現夢想」系列作品共有6套,顏色從深色到鮮豔明亮,敘述施堉霖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並從挫折裡面吸取經驗,得到成功的過程,這是他創作經歷的寫照,「你在看作品時,可以感受到,哇,我遭受不少的挫折」。
面對人生中許許多多的挫折,施堉霖始終告訴自己,「只要是努力去做,都有希望」,解決現在的困難,就是迎接未來成功的一條路。有一位前輩曾對他說,「不要怕來不及,只要開始,努力去做就會成功」。
2010的人生初得獎,讓施堉霖有了自創品牌的想法。在隔年紡拓會徵選全國新銳服裝設計師的活動中,施堉霖順利成為紡拓會「西園29創作基地」的駐點設計師。
施堉霖接著在紡拓會輔導下,創立了自己的服飾獨立品牌,在台中及台北有了專門銷售點。
「我希望能設計出更適合國人的衣服,讓自己國家有很好的品牌,能在國際上並駕齊驅」,施堉霖一直想為台灣人設計適合的衣服,因為過去在訂製服店,看到許多台灣人拿國外品牌來修改,畢竟國外品牌的衣服不見得適合台灣人的身材。
談到品牌,更明顯感受到施堉霖心中對服裝的喜愛,「台灣也可以有自己很好的品牌,這一直是我的夢想」。
施堉霖說,國內女裝品牌不少,他的特別之處在於融入訂作精神,以訂作的剪裁、手工,融入在高級成衣內;相較於高級訂製服一件動輒要價新台幣10多萬元,買他的衣服同時享受到高級訂製的剪裁、質感與精神,但融入在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合理價位。
他的職業生涯策略,並不是主要放在成衣及賣衣服上,設計師如果太商業化,會消磨掉一些設計,畢竟要符合一般人穿,但他希望在衣服中加入更多設計元素。
施堉霖雖然沒有很好的環境,但透過不斷關注國外著名時裝週並參展,例如去年是香港國際展,前年去法國時裝展,跟當地與國際設計師交流,這些經驗彌補了他國際化不足的部分,讓他回國後觀念改進很多。
他說,在困頓的環境中讓他懂得更加努力,如果有更優渥的環境與資源,「我可能就不會那麼衝。」
對台灣能不能栽培出像吳季剛這樣的設計師?施堉霖認為沒問題,就像古又文一樣,去年古又文得到國際大獎,也是土生土長的設計師,「我對台灣還是很有信心」,台灣慢慢在時尚這個領域,愈來愈國際化,台灣在人才方面非常強。
走過人生的低潮,施堉霖靠著不怕失敗的執著,在時尚圈逐漸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獲得法國方面單獨邀請參展。得獎帶來的成就,也讓媽媽終於認同男孩子拿著針線可以有出息,哥哥與姊姊也都以施堉霖為傲。這不是施堉霖刻意迎合家人得來的,或許反而是自己堅持方向、克服困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