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2月4日訊】立春(spring begins),春季開始的節氣,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從天文上劃分,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 度時為立春。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 至22℃的時段。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虫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
2010年立春時間:農曆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廿一己丑牛西曆2010年2月4日星期四立春
立春習俗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臺。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據《粵游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臺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臺上,然後紮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荳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嚐。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荳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乾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