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第二任期醜事魔咒 奧巴馬要小心(上)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天一在線報導)2013年1月21日,美國第44任總統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宣誓就職,正式開始在白宮的第二任期。

縱觀美國近代史,沒有任何一位獲選連任的總統能夠逃脫“後四年不如前四年”的“第二任期魔咒”(Second-term curse)。他們都深陷醜聞和爭議,輕則自毀清名,重則退位讓賢。下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被詛咒的前三位總統。

就像許多體育界的魔咒一樣,政界所謂的“第二任期”魔咒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1916年,民主黨總統、自由派先驅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以23張選舉團選票的微弱之差勉強獲選連任。在第一任期中,威爾遜力主通過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與克萊頓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為民生​​著想,將進步運動推向頂峰。

1917年,美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與此同時,威爾遜向國際社會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力主廢除秘密外交,加緊建立國際和平機構。 1918年,同盟國戰敗投降,歐洲各國簽署以十四點和平原則為根基的“凡賽爾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繼而建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聯合國的前身)。

諷刺的是,提倡和平的美國並沒有加入國際聯盟,因為凡賽爾條約在共和黨孤立派控制的國會中受阻。這對威爾遜來說無疑是一記晴天霹靂,但是他拒絕妥協,輾轉美國各地向國民宣傳。結果激烈的爭論使他心力交瘁,最終因中風而昏倒。在第二任期的最後一段日子裡,威爾遜甚至沒有出面執政,而是把權力交給了自己的夫人。以威爾遜精神建立、卻沒有美國參與的國際聯盟也在短短二十年后土崩瓦解。

1936年,帶領美國在國際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中掙扎前進的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以壓倒性優勢獲選連任。羅斯福在上台伊始推行“新政”(New Deal),提供社會保障並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使美國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複蘇。不過,新政遭到了最高法院的強烈反對,多個法案被宣布違憲。美國人民的最後希望似乎就要被扼死在搖籃中。

無奈之下,羅斯福在獲選連任後鋌而走險,威脅擴充最高法院,以提名更多支持新政的大法官。此時民主黨以大幅優勢控制國會兩院,如果擴充令成行,三權分立的憲法根本將產生動搖。眼見最高法院即將被削弱,大法官們只得選擇退讓(Switch in time),使新政在美國得以暢通無阻地施行。然而,雖然最終挽救了美國經濟,羅斯福威脅最高法院之舉也為他留下了永遠的政治污點,引發後世無數憲法爭論。

1945年,執掌白宮12年的羅斯福在第四任上病逝,副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依照憲法臨危受命,就職成為第33任美國總統。上任後,杜魯門繼續推行新政,並帶領盟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建立聯合國並使美國加入,終於完成了威爾遜的心願。

1948年,杜魯門以大勝獲選連任,但國際形勢很快急轉直下。第二年,蘇聯試爆原子彈成功,中國共產黨建國,冷戰愈演愈烈。 1950年,朝鮮軍隊攻入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因擔心朝鮮戰爭可能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杜魯門在不通過國會、沒有向朝鮮正式宣戰的情況下一意孤行、強令聯合國軍向朝鮮半島出兵。戰爭之初,聯合國軍尚佔據主動,但在中國加入後,戰爭陷入僵局。

此時,杜魯門在國內的支持率一落千丈,甚至一度跌至22%,成為有記錄以來最低的總統支持率,只有小布什後來取得的25%還算接近。在第二任期內取得如此差勁的成績,加上亞洲戰場形勢仍不見好轉,杜魯門只好選擇退出1952年總統大選。

是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統帥、五星上將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以共和黨人身份獲選美國總統,打破民主黨對白宮長達20年的統治。然而,魔咒並不會因為黨派更換而被打破,艾森豪威爾的第二任也注定不會平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