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1月20日訊】(中央社記者林琳盧布里雅納特稿)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里雅納(Ljubljana)東北邊的小鎮道思高(Dolsko)的天主堂19日一早就坐滿了人,許多週邊地區的居民都趕來參加由大主教主持的范鳳龍百歲冥誕紀念彌撒。
其實參加彌撒的人們多半從來沒有和范鳳龍見過面,卻知道他在遙遠的東方行醫濟世的事蹟,也感念他以宗教關懷和精湛的醫術在台灣樹立起「美好的斯洛維尼亞人」的形象。
1913年出生在道思高的范鳳龍,前半生在斯洛維尼亞行醫,1945年因逃避共產黨追捕而必須遠走他鄉,當時他的親友們認識的是年輕的雅內奇醫生(Dr. Janeza)。
他從義大利、阿根廷轉到中國大陸雲南,1952年又要逃離中國共產黨的迫害,再從香港輾轉到台灣落腳。篳路藍縷建立羅東聖母醫院,他用關愛和醫療幫助地方居民,直到1990年病逝。在台灣,他是人們敬佩的范鳳龍「Oki」(大醫師)。
在台灣生活和工作了38年,范鳳龍在羅東聖母醫院開了8萬多項手術,寫下台灣外科史無人能破的紀錄。
不過,台灣的人記得他的不止如此,因為他除了行醫濟世,還經常幫窮苦的病人繳醫藥費。范鳳龍和許多受他精神感召的醫界人士,共同提升了窮鄉僻壤的醫療水準,帶給病患和家屬希望和救援。
1990年范鳳龍病逝,聖母醫院的同僚遵從他的心願,將他葬在羅東的山上。雖然他從1945年離鄉就不曾回過道思高,當地的親人仍在家族的墓地為他立了墓碑,教會和教友們還在教堂附近成立了雅內奇紀念中心。
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在2010年決定在范鳳龍醫師逝世紀念日舉辦音樂會,並且鼓勵醫院的醫護和行政人員收集資料,從事口述歷史。
負責整理資料的教學研究副院長陳仁勇從網路上得知道思高的雅內奇紀念中心。他與中心的秘書聯絡,了解范鳳龍醫師前半生的事蹟。
2011年12月,在羅東聖母醫院成立60週年前夕,由幾10位醫院的工作人員、范鳳龍醫師的舊識和受過他恩澤的人共同完成的口述歷史出書。雅內奇紀念中心也聯繫陳仁勇醫師,邀請羅東聖母醫院組團到道思高,參加2013年1月19日的雅內奇醫生百歲冥誕紀念會。
感念范鳳龍醫師的貢獻及他長存的精神,中華民國外交部在2012年10月決定追贈「外交之友貢獻獎」給已經過世22年的「Oki」(大醫師),由他的姪女、畢茲雅克醫生(Dr. Majda Bizjak)受獎。
畢茲雅克希望安排在1月19日的雅內奇百歲冥誕紀念會上接受這項殊榮。雅內奇紀念中心也特別邀請中華民國駐奧地利代表陳連軍參加當地的一系列紀念活動。
宜蘭縣的天主教靈醫會會長呂若瑟神父組織的代表團和駐奧代表處的代表團18日就抵達盧布里雅納,參加1整天的紀念活動。
上午9時30分,盧布里雅納地區大主教主持的彌撒為紀念活動揭開序幕。近兩小時的彌撒莊嚴肅穆。與會者隨後到范鳳龍的故居和家族墓地參觀。
居民不多的道思高小鎮,因為出了1位海外行醫的傳奇人物,在盧布里雅納地區相當知名,有不少外地人士專程來看看地靈人傑的小鎮。
撰寫Janeza傳記「上帝恩典的一瞥」(A Glimpse of Gold’s Goodness)的希格納教授(Tone Ciglar)在下午的紀念會上表示,道思高的雅內奇、羅東的范鳳龍,這位傳奇人物讓斯洛維尼亞與台灣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透過這位醫生,斯洛維尼亞人也認識了台灣的友善與好客,因為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實現他的人文關懷。
紀念會也深受此地政界及醫學界的重視。首都盧布里雅納的市長和斯洛維尼亞健康部副部長及醫學協會會長都出席致詞。
雅內奇紀念中心也邀請陳連軍及羅東聖母醫院的陳仁勇醫師致詞,談談范鳳龍在台灣的事蹟。
陳仁通醫師播放口述歷史訪談片段集輯的影片,好些觀眾聽到醫生、病人和家屬感性的言談,頻頻頷首,甚至拭淚。陳連軍致贈「外交之友貢獻獎」給畢茲雅克醫生時,全場熱烈鼓掌,氣氛分外溫馨。
紀念會上,小鎮的男聲合唱團、豎琴、小提琴和手風琴演奏讓與會人士認識斯洛維尼亞重藝文的民風。家庭主婦從18日就忙著,準備當地的風味菜及糕點,晚上在文化中心擺出豐盛的宴席。紀念道思高的傳奇人物,是這個地區居民都關心和投入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