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1月18日讯】(中央社记者江今叶纽约特稿)来自台湾的科技艺术家徐瑞宪接受纽约伊势文化基金会邀请,将创作生涯3阶段的主要作品带到纽约,让纽约艺文界也能看到台湾精湛的机械科技艺术。
徐瑞宪这次带来包括“生灭”、“童河”与“痕迹”3个分别代表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但不变的是透过机械科技媒材,呈现他对环境的关注与童年记忆的追想。
没有理工背景,只是因为留学法国时,学校要求必修机械艺术,让徐瑞宪从此一头栽进科技艺术。但也因为对机械与科技的生疏,让他每个作品都得耗上大半年慢慢实验、慢慢调整,才能磨出一个让他满意的作品。
代表机械艺术生涯第1阶段的“生灭”,是徐瑞宪在留学期间的作品,运用的也是比较简单的技术,但谈的却是严肃的环境省思问题。
从小就在工地里打工、搅拌水泥的徐瑞宪,以水泥将鸡蛋壳固化,再透过一颗真实的鸡蛋,利用光源呈现心跳频率,反映大自然里许多物种因为人类介入而逐渐灭绝,最后一个仅存的物种,在一片黑暗中挣扎生存。
“童河”则是徐瑞宪对从小长大的五分埔生活圈的记忆。曾经是大圳的松隆路,是他小时候每次数学考不好时,将考卷折成小船随河漂流、追逐的童年生活回忆,所以“童河”上的每一艘小船都是数学考卷化成的。
徐瑞宪期望透过纸船这么简单的小玩意儿,唤醒现在社会多元复杂的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可以透过很简单的事物,变得更丰富。
放置在伊势文化基金会(ISE Cultural Foundation)大门的“痕迹”,则是源自中国山水概念。透过机械动力,让炭笔随性摇摆,留下时间的痕迹,就像人类在岁月的洗礼下,留下生命记忆。
徐瑞宪说,最有趣的是,作品呈现活动状态,让整个结构与视觉效果更为活泼,也因为经过时间改变,作品运作一段时间后,上头逐渐被磨开的铅笔,加上更具弹性的结构支架,会让图像开始向外扩散,连他都无法预测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而这样的偶发性也是创作最大的喜悦。(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