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月9日訊】郭子儀寬宏大義
唐代的郭子儀,戎馬一生,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安史之亂爆發后,唐肅宗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統帥全軍,郭子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率軍收復了洛陽、長安兩京,唐肅宗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後來,唐朝將領僕固懷恩反叛朝廷,率領朔方軍,並招引回紇、吐蕃等共十萬兵馬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郭子儀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財途徑,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因郭子儀曾帶過朔方兵,朔方兵對郭子儀十分愛戴,當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到來時,朔方兵紛紛離開僕固懷恩,重歸郭子儀帳下,回紇、吐蕃見此不戰而退,僕固懷恩只得帶上三百親信逃到靈武(今寧夏靈武)避難。郭子儀得勝而歸,他對於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朝廷不允,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
唐代宗時,僕固懷恩再次招引回紇、吐蕃、党項等三十萬兵馬,直取長安而來,京師震恐。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禦叛軍。郭子儀率領一萬唐軍剛到涇陽,就被回紇、吐蕃十多萬人馬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在此關鍵時刻,僕固懷恩暴病而死。郭子儀見此情景,就單人匹馬去見回紇主將,曉之以理,說服了其與唐軍聯合,在靈武大破吐蕃,使各路攻唐大軍聞風喪膽,逃之夭夭。當時人都非常敬佩郭子儀,就連回紇、吐蕃也稱他為神人,因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郭子儀以身作則,愛護百姓。當時連年戰亂,經濟凋敝,百姓生活困難,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親自帶兵屯田,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戰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做上司,他為人寬簡,善於培養人才,他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後來都因功位至將相。郭子儀福澤綿長,集富貴壽考於一身,子孫顯貴安泰,人們都說是其寬仁得到的福報。史書對其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猗歡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石心腸。四海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資治通鑒》)
呂蒙正雅量高致
宋代宰相呂蒙正為人正直,器量寬宏,居官廉潔自持,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他虔誠敬信神佛,每天誦經禮佛,寫了《勸世歌》向世人勸善:敬天知命,多做行善積德之事。
呂蒙正出身貧寒,年輕時中了狀元,后入職宰相,剛任宰相時,有一次上朝,文武官員紛紛向他打招呼問候,這時有一個官員在後面指著呂蒙正對別人說:「這小子也配當宰相參議政事嗎?」呂蒙正卻裝作沒聽見的樣子,依然和同事們說說笑笑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們看在眼裡,都為他忿忿不平,紛紛要求查這個人的姓名和職務,呂蒙正急忙制止大家說:「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還不如不知道的好。」同事皆佩服他的雅量。呂蒙正從不把別人的過失記在心裏,官員們都願意接近他。
他知人善任,樂於助人。例如他看到賓客富言的兒子富弼聰明好學,驚嘆說:「這個孩子將來的功勛事業要遠遠超過我。」因富言家境貧困,呂蒙正就資助富弼,讓他與自己的幾個孩子一起讀書。後來富弼果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賢相。
呂蒙正作為一朝宰相,對下屬是個寬厚的長者,並注重提拔獎掖後進之人,可對皇上,他從不拍馬逢迎。有一次,宋太宗讓呂蒙正選一個有才能可以擔負重任的人出使遼國,呂蒙正覺得一個姓陳的官員最稱職,就把名字呈上,宋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宋太宗問人選好了嗎?呂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還是不同意。當第三次問及時,他仍以此人呈上,氣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書擲到地上,憤憤地說:「卿為什麼如此固執呢!」呂蒙正拾起文書平靜地說:「臣不是固執,而是陛下不能體察諒解啊。出使遼國,只有這個人最稱職,其餘的人都趕不上他。臣不敢為了討好陛下而誤了國家大事。」群臣此時都屏氣不敢說話。宋太宗氣沖沖走下朝堂后,又回過頭來說:「呂蒙正的氣量是我不如的啊!就依你的吧!」這位官員出使遼國,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宋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個人修養和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之一。君子以堅守正道自律,內在修身、外在達人,儘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盡量給予他人幫助,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寬容是一種充滿了仁愛的無私境界。然而反觀今天的中國,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美德,已經在中共統治中國的六十多年裡被破壞殆盡,而代之以黨文化的鬥爭哲學,以惡為能。致使如今人與人之間極度不信任,沒有寬容忍讓,道德下滑失去了底線。只有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回歸和恢復傳統文化,去除邪黨的黨文化,按照法輪大法所教導的「真、善、忍」的道德理念做人,才能擁有光明美好的前程!
文章來源: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