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月9日讯】郭子仪宽宏大义
唐代的郭子仪,戎马一生,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族入侵中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帅全军,郭子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率军收复了洛阳、长安两京,唐肃宗对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后来,唐朝将领仆固怀恩反叛朝廷,率领朔方军,并招引回纥、吐蕃等共十万兵马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郭子仪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途径,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因郭子仪曾带过朔方兵,朔方兵对郭子仪十分爱戴,当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到来时,朔方兵纷纷离开仆固怀恩,重归郭子仪帐下,回纥、吐蕃见此不战而退,仆固怀恩只得带上三百亲信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避难。郭子仪得胜而归,他对于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朝廷不允,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
唐代宗时,仆固怀恩再次招引回纥、吐蕃、党项等三十万兵马,直取长安而来,京师震恐。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回来,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抵御叛军。郭子仪率领一万唐军刚到泾阳,就被回纥、吐蕃十多万人马团团围住,形势万分紧急。在此关键时刻,仆固怀恩暴病而死。郭子仪见此情景,就单人匹马去见回纥主将,晓之以理,说服了其与唐军联合,在灵武大破吐蕃,使各路攻唐大军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当时人都非常敬佩郭子仪,就连回纥、吐蕃也称他为神人,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郭子仪以身作则,爱护百姓。当时连年战乱,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难,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亲自带兵屯田,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战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人才,他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因功位至将相。郭子仪福泽绵长,集富贵寿考于一身,子孙显贵安泰,人们都说是其宽仁得到的福报。史书对其评价:“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猗欢汾阳,功扶昊苍。秉仁蹈义,铁石心肠。四海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资治通鉴》)
吕蒙正雅量高致
宋代宰相吕蒙正为人正直,器量宽宏,居官廉洁自持,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他虔诚敬信神佛,每天诵经礼佛,写了《劝世歌》向世人劝善:敬天知命,多做行善积德之事。
吕蒙正出身贫寒,年轻时中了状元,后入职宰相,刚任宰相时,有一次上朝,文武官员纷纷向他打招呼问候,这时有一个官员在后面指着吕蒙正对别人说:“这小子也配当宰相参议政事吗?”吕蒙正却装作没听见的样子,依然和同事们说说笑笑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们看在眼里,都为他忿忿不平,纷纷要求查这个人的姓名和职务,吕蒙正急忙制止大家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同事皆佩服他的雅量。吕蒙正从不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里,官员们都愿意接近他。
他知人善任,乐于助人。例如他看到宾客富言的儿子富弼聪明好学,惊叹说:“这个孩子将来的功勋事业要远远超过我。”因富言家境贫困,吕蒙正就资助富弼,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孩子一起读书。后来富弼果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对下属是个宽厚的长者,并注重提拔奖掖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宋太宗让吕蒙正选一个有才能可以担负重任的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称职,就把名字呈上,宋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宋太宗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还是不同意。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掷到地上,愤愤地说:“卿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正拾起文书平静地说:“臣不是固执,而是陛下不能体察谅解啊。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赶不上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群臣此时都屏气不敢说话。宋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后,又回过头来说:“吕蒙正的气量是我不如的啊!就依你的吧!”这位官员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宋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个人修养和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之一。君子以坚守正道自律,内在修身、外在达人,尽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尽量给予他人帮助,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宽容是一种充满了仁爱的无私境界。然而反观今天的中国,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在中共统治中国的六十多年里被破坏殆尽,而代之以党文化的斗争哲学,以恶为能。致使如今人与人之间极度不信任,没有宽容忍让,道德下滑失去了底线。只有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回归和恢复传统文化,去除邪党的党文化,按照法轮大法所教导的“真、善、忍”的道德理念做人,才能拥有光明美好的前程!
文章来源: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