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绍兴香糕的傳說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月7日訊】 紹興香糕是浙江名點,是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適量的中藥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白沙糖等食材,和粉成型後,放到白炭火上烘焙製成。紹興香糕黃而不焦,入口鬆脆酥散,氣味香甜,並有解鬱、和中、開胃、健脾之功能,是清朝皇宮的八大貢品之一,有“進京香糕”之美譽。關于紹興香糕,在民間還一直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住著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於他年紀輕,大家便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後再挑起糕擔沿銜叫賣,以此來養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由於杭州人有過年登山,以討“步步登高”吉利的習慣,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城隍山上山下,遊人如織。有一年,大年初一這天,小紹興來到城隍山上賣松糕,游客多,松糕賣得很快,不大一會兒功夫,就賣得僅剩了一小塊破碎的松糕了。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了這塊破角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

當小紹興走到城隍廟時,只見一個白髮銀須的老人,身邊有兩隻破碗,口對口地對在一起,老人看到小紹興就伸手向他乞討。小紹興見老人衣衫襤褸,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幾文銅錢給老人。誰知老人不要銅錢,卻要討塊松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破角糕,遞給了老人。老人不客氣地吃了下去。

小紹興回到家裏以後,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也認為救濟老弱是應該的,贊許兒子的做法。從此,小紹興天天走過廟門口,只要看見那老人,便送給他一塊松糕。

有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便問道:“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嗎?”

小紹興答道:“連日陰雨,生意清淡,松糕賣不出去。我娘吃了賣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飯不思。”

老頭聽了哈哈大笑:“別著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可有。”說著,從懷裏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吩咐他做松糕時,將葫蘆裏的藥放到松糕裏,他娘吃了這種糕病就會好。說完話,一陣風起,老人就不見了。小紹興方知遇到了神仙。

原來這是上八洞仙呂洞賓,因見人間熱鬧,便下凡來看看,遇到善良的小紹興施捨松糕,巧結善緣。如今小紹興母親病重,呂洞賓當然要幫助他們母子度過難關,同時也有意彰顯善有善報的天理。

小紹興這時回想到老人那口對口,對在一起的破碗,分明是暗示一個“呂”字,猛然醒悟到這就是呂洞賓。於是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按照呂洞賓指點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蘆裏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裏,製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卻後再一塊一塊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黃色。烘烤出來的松糕散發出一股奇香。

三天三夜水米末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饑餓,即叫小紹興把糕拿來吃。老母親吃下糕後,第二天病就好了。從此,小紹興就一直用這個辦法制糕。由於這種糕奇香撲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贊不絕日。於是改松糕名為“香糕”。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又被稱做“紹興香糕”。

後來,人們才明白,香糕裏放進去的藥,原來是中藥裏的砂仁。砂仁性溫,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欲,適用於脾胃氣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為一種療效食品,后來香糕的制作配方又加入了白芷、豆蔻等食材,其保健功效更強。

故事來源:《農歷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