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1月07日訊】(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特稿)因應中國大陸等亞洲新興經濟體崛起,大西洋兩岸呼籲洽簽歐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聲浪高漲,但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與雙方經貿利益差距,使得洽簽FTA困難重重。
美國國家情報會議(NIC)去年12月中公布的報告預測,因亞洲實力逐漸超越美國與歐洲,2030年前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儘管如此,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主任艾瑞克森(Fredrik Erixon)分析美歐仍是當前規模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彼此更是主要經濟夥伴,況且,美國在歐洲的投資總額是亞洲的3倍,歐在美投資總額則是歐對中國與印度投資總和的8倍。
因此,呼籲歐美洽簽FTA以力抗中國大陸崛起的聲浪,在大西洋兩岸逐漸高漲。像是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與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即將卸任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都體認到合作的重要性。
不過,現實的經貿利益橫阻,使得歐美協商FTA難以拍板。
「紐約時報」報導,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表示,他們的新產品在美問市,必須先拿到多種證書,希望歐美FTA能克服這項技術性障礙。不過,這涉及美國汽車工業的利益,而2009年美政府才以850億美元紓困汽車工業。
此外,雙方製藥業者都希望歐美FTA能簡化新藥在兩地上市的繁瑣檢驗,其他有待跨越的障礙如美國可對牲畜施打瘦肉精、可販售基因改造食品,但歐洲聯盟則全面禁止。
前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Javier Solana)曾表示,當前的情勢使歐美更需要彼此互助,但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任內外交政策採單邊主義,加深歐美間的磨擦,而當前美財政危機,也減損歐洲對華府領導權威的信心。
美國國際商務研究所主任史坦巴克(Dan Steinbock)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問題,連串的財政金融危機,嚴重侵蝕世人對自由市場與民主政府的信心,使歐美更難談合作。
歐美合作雖有共識,但如何超越政治與經貿利益問題,大西洋兩岸須真心誠意而非貌合神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