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轉骨 挑戰保護主義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2月29日訊】保護主義專題(1)(中央社記者林沂鋒台北29日電)「台灣有些非常嚴重的保護主義習性,已習於在貿易上採行保護主義做法,這將很難停止。」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這樣形容台灣的保護主義。

前副總統蕭萬長則強調台灣必須加快自由開放的步伐,不僅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更重要的是藉此促使台灣產業更快速的升級轉型。

的確,在貿易對手國南韓陸續達成自由貿易協定,TPP等區域經貿組織崛起後,加深台灣邊緣化的危機感。台灣如何擺脫保護主義、邁向自由貿易,已成為無法逃避的課題。但台灣的保護主義不僅牽涉經濟自由化不足議題、法規的鬆綁與官僚心態改變,更有政治層面糾葛,要走出保護主義,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不可諱言,保護主義的好處在於保護本國產業避免受國外競爭,短期間會增加政府稅收並減少失業率。不過,長期使用的話,保護主義會使國內產業競爭力下降,造成國內產業需依賴政府扶持或補貼才能持續經營,最終造成國內產業只能侷限在國內市場發展。

總統馬英九就呼籲大家要改變保護主義的心態,否則很難跟上世界的腳步。他說,亞洲經濟整合已成趨勢,世界別的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已落後人家很多」。他更以韓國為例表示,韓國已簽了8個FTA,正在談7個,正在規劃8個,台灣差人家不是「普通的遠」,是「很遠」,「我們沒有第二條路,只有急起直追。」

馬總統更提出8年內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的終極目標。就以加入TPP來說,加入TPP就宣告在貿易自由化方面沒有例外,成員國間要有9成以上的商品關稅降到零。面對幾近零關稅的挑戰,「台灣準備好了嗎?」可能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挑戰保護主義,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關稅壁壘。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杜震華就曾撰文質疑高關稅問題。他說,台灣對其他地區開放的進口品中,課徵毫無道理的高關稅。例如鹿茸500%、花生油338%、鳳梨173%、香蕉100%、芒果60%、橘子約40%,連民生攸關的麵粉都高達17.5%。

杜震華表示,在台灣目前總平均關稅率約6%,農業平均關稅率約16%的情況下,這些令人驚愕的高關稅年復一年地存在,傷害台灣消費者權益和經濟生產力。

除了高關稅的問題外,經濟問題政治化,更是台灣保護主義無法漠視的一環。

一名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許多弱勢產業占整體生產總值的比重並不大,但在台灣選舉文化加持下,一旦弱勢產業受到市場自由化而關廠或失業,非常有可能升高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不管是藍綠執政,都不願意輕易碰觸。

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蘇起也憂心台灣的保護主義,他說,台灣現在保護主義太強,對大陸是政治保護主義,對其他世界是經濟保護主義,「我覺得保護主義這麼強烈,長久來看,對我們台灣是不好的。」

另外,朝野的互動,更是台灣挑戰保護主義的關鍵。蕭萬長就多次呼籲大家應團結支持政府改革,「分裂的台灣無法繼續向前邁進,怒目相視的朝野也無法共同撐起一個家園」。

法規的鬆綁與官僚心態改變都是挑戰保護主義的關鍵。中經院台灣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直言,有一種保護主義是「行政機關的自我保護」。這種保護主義不是對產業的保護,而是「行政機關的自我保護」,因為「開放意味法規鬆綁與調和、消除不必要管制措施」。

蕭萬長也認為,台灣雖在10年前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政府和企業都未真正認識到自由化對台灣的重要性,反而一直採取防禦與規避的心態,以致於多年來並未真正落實市場的自由開放。蕭萬長的說法反映改變法規鬆綁與官僚心態的重要性。

台灣加入TPP,預估需要8至10年,才有機會達到「入門門檻」,在這些年間可能要面對的就是市場開放及法規鬆綁的陣痛期。因應區域整合的大潮流,台灣願不願意?產業準備好了沒?是否可以放棄保護主義?可能是未來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