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2月19日訊】中國的污染已成了人盡皆知卻不得其詳的「國家機密」。最近,《南方週末》發表一篇「『不能說』的土壤普查秘密」, 將國土整治這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呈現在世人面前。沿著這篇報導的相關信息翻查下去,我看到了一連串令人崩潰的信息。
一、土地污染總體狀況屬於「國家機密」
「不能說的土壤普查秘密」講述了一個故事:2006年夏天,《全國土壤環境狀況調查總體方案》層層傳達到各地環境監測站,要求監測人員利用GPS指引,嚴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網格化方式採樣。這場歷時三年半的土壤污染調查,範圍覆蓋了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全部陸地,但調查的最終結論卻秘而不宣。參與調查的專家因為簽訂了保密協議,不能向外界透露有關此次調查的情況。還有官員干脆解釋:環境數據具有相當的敏感性,「土壤的問題不僅是土壤,涉及中國出口的農產品安全問題。」
在官方的沉默中,一些專家率先發聲。有些專家認為這次「大規模、粗比例尺」的調查過於粗疏,未能真實反映國內土地污染情況,實際情況比這份報告所述要嚴重得多。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羅錫文公開指出,中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3億畝,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這比國家環保總署公佈的1.5億畝多了整整一倍。在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與礦山開採冶煉區,約有70%的土地受到污染。
以上污染數據說明中國國土整治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二、中國的「毒地淨化」行業還處於蠻荒時代
所謂「毒地」,是各國工業化時代留下的「遺產」。在美國有一個專用名稱,叫「棕色地塊」(Brownfield Site),意指被遺棄、閒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業和商業用地及設施,這些地區的擴展或再開發會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因此需要經過淨化處理之後才能投入使用。
美國關於「棕色地塊」概念的法律界定,始於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環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CERCLA)。根據該法案,棕色地塊是一些不動產,這些不動產因為現實的或潛在的有害和危險物的污染而影響到它們的重新利用。40多年來,美國政府出台了許多政策, 各相關城市社區和NGO積極配合,整治棕色地塊很有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待以後另行文介紹。
美國及西方國家修復棕色地塊的現成經驗,基本不在中國視野之內。據報導,中國對棕色地塊的重視,源於北京三名工人中毒事件。2004年4月28日,北京市宋家莊地鐵工程的建築工地,三名工人因開挖深層土壤而中毒。出事地點原是農藥廠,後被一家塗料廠合併。2006年武漢某小區發生住戶中毒事件,蘇州市發生建築工人中毒事件,經調查,才知道這些地塊原是化工廠舊址。自此之後,「毒地修復」才開始進入中國的環保議程,小範圍試行。僅武漢在最近兩年就出現過三起較為嚴重的毒土地事件,北京、廣州、湖南等地都有類似情況發生。
據世界銀行《中國污染場地的修復與在開發的現狀分析》報告所述,中國土壤污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大躍進」時期一些高污染工業企業的建設。有些場地污染濃度已超過有關標準的數百倍甚至更高,污染深度甚至達到地下幾十米。近年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原來地處城市的化工廠、農藥廠、鋼鐵廠搬遷,留下的廠址雖然高度污染,但卻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情況下被開發成住宅小區。
可以說,「棕色地塊」正成為中國城市的噩夢,只是中國百姓毫無知情權,沒有人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區的相關歷史資料。
北京當局到底還是個政府,不是黑社會。由於土地污染情況日益嚴重,面對國際社會越來越嚴厲的批評,終於也想到要「整治國土」了。近些年,從礦區環境修復開始,到農村環境修復與城市房地產用地的「淨化處理」。按照環保部《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於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其餘由地方自籌——雖然嚴重不足,但總算開了一個頭。
三、毒地修復成了「黑匣子」
「毒地修復」這一專業工程,在美國要歷經若干專業程序與十幾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在中國卻以「短平快」的方式敷衍完成。各地政府表面上也奉行「先治理,再出讓」模式,從搬遷企業收購土地,對污染場地進行調查和修復治理,完成治理後再進入土地市場。真正的問題出在發包者與承包者的關係上:土壤修復的「買單」者是地方政府,承接項目者多為政府屬下環境科學院開辦的公司。一些環科院不僅承擔了前期的調查評估,甚至還在從事後期的工程承包,變成了環境修復公司,自己取樣、自己分析、自己驗收——在中國特色的制度環境中,毒地修復又不可避免地淪為一條新興的利益鏈條。
由於官方堅持環境數據事關「國家安全」,「毒地修復」這個新產業從誕生之日開始,其活動就處於隱蔽狀態,從業者對場地污染數據往往諱莫如深,對施工地點也三緘其口。直到2012年2月21日「毒地修復」的龍頭企業——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宣佈其創業板的上市計劃,外界才得知這個新興產業,不僅項目遍佈全國,還將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由於是根巨大的利益鏈條,各種各樣的利益攀附者不願意張揚;再加上污染場地的數據與真實污染狀況有距離而引致的成本問題,毒地修復成了一個「黑匣子」。土壤修復從業者都信奉這樣一句話:一個污染場地如同一個黑匣子,在打開之前誰都不知道這個場地真實的污染情況,不知道要花費多少資金修復。因此,中國污染地塊的修復,從風險評價結果、修複目標、修復進度,到環境監控信息等所有信息,一律不向公眾公開——在美國,這是法律規定必須公開的基本信息。
於是,「毒地修復」在中國成了這樣的狀態:本該挖地五至七米的變成一、兩米;有毒的土壤未經處理拉走,將污染轉移至別處。由於要快速,於是罔顧專業程序,導致修復成本成百倍地上升;沒有真正的監管,修復工程敷衍了事。於是這個毒地修復行業實際上變成了許多人眼中的「唐僧肉」。《南方週末》等媒體的相關報導說明,搬遷工廠遺留下的大量棕色地塊未經「清毒」,已被建成經適房、商品房和公共設施,留下無窮後患。許多中國人花一輩子的積蓄買的就是一套毒房子。
以往,由於政府嚴重不作為與企業缺乏社會責任,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被高度污染,許多地區實際上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我曾多次說過,中國的國土安全是保障中國政治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如今好不容易開始的「國土整治」,一定要看作中國人自救的重要國策。政府官員不要將這個行業當作新興的尋租空間,企業需要「流淌道德血液」,高度自律,否則沒人救得了中國,救得了中國人。須知國土再繼續淪陷成污染之地,上層與富豪固然可以逃離,但廣大底層與中產者卻無處可逃。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