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國際化 大學特色應各異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2月17日訊】(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7日電)總統馬英九曾指出,大學國際化刻不容緩。除學生,師資、研究都應跟進國際化,各校更應發展不同特色,才能有效提升競爭力。

台灣是個島國,缺少天然資源,要提升競爭力,靠的就是人力資源。馬總統也曾強調大學國際化的重要性,並指出台灣高等教育須和國際接軌,才能讓台灣在國際競爭中立足,因此也設下2020年外籍生比率提高到10%的目標,希望有助於校園國際化。

但國際化面向不僅限於學生,師資和研究都是發展重點之一。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認為,台灣很多大學推國際化只著重校園互訪,浪費錢也沒有意義,國際化並不等於英語化;各校國際化應建立不同特色,如研究型大學國際化重點在學術,科技大學則以實作為主。

黃煌煇也以成大為例,如工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的研究團隊,擬定研究計畫後,邀請國際學者以3到5人的團隊形式加入,同時和團隊建立3年以上的長期合作關係,共同研究並發表成果,國際團隊成員還可幫忙訓練台灣的人員,讓國際化程度更深入,提升實質效益。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則指出,受環境影響,出國學生漸減,台大目前也只有1成到1成5學生想出國;國內人才不虞匱乏,重點在於如何推動國際化;「既然不出國就把人拉進來」,因此透過跨國研究中心建置,將國際人才拉進來,或和一流企業合作,在國內培養國際化人才。

而政治大學則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發展重點。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指出,政大擁有豐富的外語資源,因此從外語學院開始推動國際化,逐步擴展到商學院與社科院,直到整個校院,除了規劃校內國際學程和英語課程,也安排國外短期學習課程,並擴大海外締約學校的布點。

為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能量,吳思華表示,政大也建立整合性的跨國研究團隊,如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和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校的研究中心合作,心智大腦學習研究中心則和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結盟,都有助於深耕國際化和交流。

國際化雖是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標,但發展策略如果大同小異,不僅是單調地複製過程,也無法凸顯競爭優勢。因此大學除了追求外籍生人數的增加外,更應將發展重點與國際化結合,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特色,也藉此提升國際能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