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2月15日訊】【編者的話】《延安日記》作者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蘇聯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記者身分,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記形式,根據他的觀點,記述了延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全書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蘇共的關系為背景,記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中共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與當時駐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織的接觸以及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等問題,均有評述。
《延安日記》
1945年3月18日
顯然,中共同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聯盟沒有實現。白宮正式宣布,提供給中央政府軍隊的武器,指定只能用於抗日。美國不允許把這批武器用於解決中國國內的政治問題。
延安頓時改變了態度。同觀察組的關係人為地緊張起來了。
不過,毛澤東並不排除出現使白宮對特區改變態度的情況。他心裡希望華盛頓還會正確地評價與延安建立友好關係的好處。謝偉思的訪問表明,在美國人中間有“頭腦清醒”的人,也許在最高當局也有這樣的人。
因此,觀察組還照樣駐在延安,不過,他們只限於作禮節上的交往而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了。
可是,顯然毛澤東害怕這種不確定的局面拖得太久。他怕同蔣介石面對面打交道,因為蔣介石有個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撐腰。因此,與此同時,要改變政策,轉到親近莫斯科的方向來,這已經看得很明顯了。
這種變化的表現之一,就是周恩來命令培養俄語的口譯和筆譯的部門調整學生人數。迅速招收了新生,現在學生的人數又增加了五十名。
延安對重慶採取了一定的行動,暗示要同蘇聯團結一致。特區的報刊開始用公開敵對的語氣來評論蔣介石的統治了。對於要同國民黨簽訂的協定草案的各項條款,原來是作為要求提出來的,現在幾乎像是發出最後通牒。決不讓步!這也是廣播的主題。
在延安的美國人發慌了,他們在此除了搞諜報工作之外,還要遏制毛澤東,不讓他主動採取行動。他們進行鼓勵、勸說、暗示,實際是要阻止延安在軍事和政治的許多方面採取有力行動。可是,現在毛不肯聽從擺布了!報刊的語調越來越尖銳,越來越不留情了。
美國人立即覺察到了中共領導的政治路線的這種改變。在重慶,中共代表和美軍司令部之間發生了摩擦,雖然還不是真正的摩擦。毛澤東不是一直都表現得很願意取得諒解的嗎!美國人斷然決定對他施加壓力。
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毛在這方面有自己的主見。榨不出“油水”的盟國,他是不需要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並不總是選中他們所“特別喜歡”的盟友的。毛正是這麼行事的。
中共中央主席發出命令,改變同觀察組的關係。雖然談判的大門要保持敞開,但必須使大家明白,特區並非是孤立的,他們得好好考慮。蘇聯是特區的盟友。
毛認為內蒙和滿洲的形勢是大有希望的。將來,它們都會落到中共手裡,華北的地盤也同樣是牢固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