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立剛:中國有人才嗎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1月29日訊】《炎黃春秋》的杜導正先生說:中國的前途是光明的,和慈禧時代不一樣,那時沒有人才,現在有人才。而民間有一種觀點認為:時下那些名人大腕,特別是經濟金融領域的名人大腕,都是昏才蠢才;君不見當下中國股市和房市的亂局?而這兩個市場都是由這些精英頂層設計而來的;目前醫療和教育領域的過度市場化也是由這些精英拍腦袋而來的。最近,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顯然中國是否有人才?大實需要細思量。當然本文所謂人才,特指治國安邦的大才,並非指其他領域的人才。目前我國有眾多的智囊,即國民養育著眾多的精英。在此我們不能不問,他們是人才嗎?足以治國安邦嗎?要準確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人才。先看看我們祖先是怎樣鑒別的:「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顯然這一人才標準是德智統一的,更重德行,缺德便是不肖之徒。請精英們自相對照,便可掂量出自己的斤兩了。而一些精英之所以被國人鄙視,原因就是身上沒有德的基因。

總的來說,這些智囊大略可分為兩個陣營,即左翼和右翼。左翼似乎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旗幟,右翼以自由主義為旗幟。如果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他們是水火不相容的、勢不兩立的、你死我活的。顯然此中並非學術之爭;學術的本質是真、善、美,是空明澄淨的天國,不需要劍與火。也並非有共同目標的,即國泰民安;不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會不共戴天。實際上,他們之爭是殘酷的權力鬥爭的外化。縱觀我國60多年的歷史,左右之爭一直貫穿始終,並且是血淋淋的。真可謂30年河東,30年河西,絲毫不爽。前30年左派得勢,後30多年右派稱雄。而前30多有諸多不盡人意,現在卻問題多多。所以說在這些精英中沒有大國手、大國醫。

行文至此,也許讀者覺得筆者誇誇奇談,無憑無據。那就耐心讀讀如下商榷性的文章,文中所及既有左翼大腕,也有右翼大腕。《中國戰略目標是主義,還是蒼生:和李慎明先生商榷》、《「新經濟人假設」違反常識:和程恩富教授商榷》、《思想戰線究竟為何物》、《吳敬璉盛名之下,難副其實》、《天下牛人張維迎教授》、《誰愚弄了中國》。(要透徹瞭解中國,請搜索石立剛,閱讀石立剛)。

為什麼央央大國竟會到此?原因在於體制。我國現有制度,本來照搬史達林的蘇聯體制。雖然經濟上進行了深刻的改革,引入了市場經濟,但其他領域基本沒有改革,或改革遠遠不夠。史達林模式的顯著特點是自我聖化,即為了樹立獨一無二的權威,御用了大量的文人,拼出了一個七色板,美其名為某某主義;而這一主義竟成了真理的化身,神聖不可侵犯,並以此來統一官員的思想,甚至全國人民的思想,指導社會實踐。而實際上,這一七色板結構鬆散,缺失內在的邏輯力,連自完其說都做不到。幾千年前我國先賢都知道,以天下之聽為聽,故聰;以天下之視為視,故明。因而立木求謗。因而設立諫議大夫,來糾正自己的過失。而在史達林模式中,一切異議、不同意見都被視為異端,成了專政物件,滅之而後快。顯然這種體制不育人才,只生庸才。這些政客和我國先賢相比,他們的政治智慧、政治膽識,何止天壤之別!其實這些政客務虛,不務實;不致力於立德、立功,而致力於立言;棄本逐末,自欺欺人。可幸,歷史是公正的,歸在史達林名下的那些東東,結果比史達林屍骨爛得更快,並成了他的罪證。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