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26日訊】中國封建王朝讀書人為了博得前程,都在擠科考的「獨木橋」。但由於競爭激烈,一些人就想到考試作弊這招,最為常見的就是請人代考,謂之「替槍」或「捉刀」。
中國封建王朝以「開科取士」作為選拔官員的唯一辦法,讀書人為了博得前程,都在擠科考的「獨木橋」。但由於競爭激烈(要金榜題名遠比當今高考難得多),一些人就想到考試作弊這招,最為常見的就是請人代考,謂之「替槍」或「捉刀」。
為了杜絕科考場中請槍作弊的這一漏洞,歷朝都採取嚴厲措施加以杜絕,其中,清代對考生請槍作弊的懲處尤其嚴厲。一旦發現冒籍、頂替或不坐本號(座位)者,立即由監考官給其戴上木枷,鎖在考棚門口示眾,嚴重者還要杖責,然後黥面發配充軍。
到了清末,這類處罰已經大為鬆弛,但科舉考場中嚴拿替槍者依然沒有放鬆,尤其針對縣府一級的考錄上。
每臨縣城開考,便會從省城派出主管官員提前到達,充當巡視員或主考官。這些主管官員一般要帶上專事在考場查驗身份、辨察槍手的有經驗的隨員———師爺。開考當天,師爺便會端坐在考棚門口監視,對進場者逐個察看。
當年沒有當今那種附有照片的考生證和身份證等證件,全靠同鄉考生3至5人簽名具結的一紙連保以及報考時考生事前提供的有關體貌特徵、籍貫、履歷、家庭情況的資料。當中若有人膽敢請槍假冒,則全體連坐處罰,以此來互相監督。
考生進考場時,師爺循例要對照案桌上的個人資料,逐一盤問考生,憑肉眼和聽覺,對考生的衣著服飾、行為舉止和口音進行辨識,此時即使發現破綻,也不截留,而是通通放進,令其入室就座。
通過一門二門兩次檢查后,考場即上鎖。如果主考官發現當日有太多槍手混入,有權宣布停考。
考場內,座位通常是一人一個單隔。開考髮捲后,之前在進考場時被發現的可疑人遂被帶離,在專業刑審的連番盤問下,替槍者通常都很難隱瞞過關。於是,試卷也當即被沒收,接著便是前面提過的大刑伺候———戴枷示眾,一連數天直到科考結束。
縣試舉行時,考生是如何請槍手的呢?
每逢考期臨近,學子云集縣城,客棧、旅店和會館頓告客滿。這時,槍手和牽線者就會混跡穿梭其間,供求雙方就近接洽。
文科試畢,武考也立即舉行,冒名頂替代考現象同樣嚴重,甚至有貼榜自薦作替槍的,通常箭石馬步(考試項目)均以一人頂替。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