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23日訊】(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特稿)每年11月第4個週四感恩節,原是美國民眾返鄉團圓、共享天倫的重要節日,但近年由於零售業對隔天「黑色星期五」大減價活動競爭激烈,「捨團圓,忙搶購」似乎成了節日新風潮。
從歷史角度來看,感恩節可以說是最具美國本土特色的節慶,源於英國清教徒17世紀初抵達美洲時,對印地安人給予協助與友誼表達由衷感謝。如同台灣的農曆春節一樣,美國民眾在感恩節也要回家團圓,火雞、南瓜派等都是感恩節大餐不可或缺的傳統菜色。
感恩節隔天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傳統上是消費者開始為耶誕節採購禮物的假期購物季起跑點。這天也是商家得以在一年當中營收脫離赤字、「由紅轉黑」的關鍵日子,因此零售業者都會推出超低折扣,刺激買氣。
受到近幾年美國經濟嚴重不景氣的影響,美國零售業者更加重視「黑色星期五」的競爭,不但折扣壓得越來越低,特價開賣時間也越來越提早,在2011年已經有商家將減價開賣時間提早到感恩節當晚,不少零售業者今年也決定跟進。
在佛羅里達州與加州,上週都出現部分消費者為了確保能買到「黑色星期五」超低價限量特賣品,不惜在「黑色星期五」前足足提早一週,就在店家門口搭起帳篷排隊,以「長期抗戰」的精神面對這波搶購。
為什麼有民眾願意捨棄與家人團聚的年度重要節日,把時間花在排隊與搶購特賣品?
南卡羅來納州溫斯洛普大學(Winthrop University)行銷學教授湯瑪斯(Jane Thomas)以兩年時間追蹤分析38名具有豐富搶購經驗的「黑色星期五」女性消費者心態,去年在「零售暨配銷管理國際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發表研究報告。
研究結果發現頗為有趣的結論是,這些女性消費者是抱著如同「軍事作戰」的嚴肅認真態度面對「黑色星期五」大採購,她們談話時會使用一些軍事術語來描述搶購心得,包括「戰略規劃」、「任務達成」以及與同袍生存者之間必須持續建立同舟共濟情感等。
這些女性消費者大多都是結伴搶購,事先擬妥詳細採購計畫,開車路線、排隊時間都經過精密計算,才能從不同店家分別買到不同的特價商品,而她們搶購的最終目標則是為了家人與親友,希望以有限的預算,買到最好也最划算的禮物,例如買一送一的Flip Camera攝影機,搶購得手之後一台做為先生的耶誕節禮物,另一台就可以送給其他親戚。
德州聖安東尼奧家庭諮商師山姆斯(Glenn Sammis)則表示,參加「黑色星期五」大減價採購,對某些民眾來說,意義並不只於「購物」的表面意義而已,而是具有親身參加某種大型文化流行風潮的更深層意涵。
他也指出,對某些消費者來說,在「黑色星期五」成功採購到為親友準備的各種禮物,代表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很有辦法,「是自我評價的一種正面展現,因為出門買到東西,而且非常划算的特價品,足以對另一半或周圍親友展現自己的價值。」
在波特蘭郊區一家電子零售店百思買(Best Buy)分店門口,艾斯卡密拉(Kevin Escamilla)就是捨棄與家人團圓,昨天就來搭帳篷排隊,等待大減價的倒數計時,感恩節大餐則是家人從家�打包送來。他的採購目標是40吋的LCD液晶電視。
被問到頂著刺骨寒風為了買電視機是否值得?他說:「值得,全新的電視機只賣180美元,省了大約300美元,當然值得。」
圖片說明:2012年11月22日,感恩節的晚上,美國許多商店在這一天凌晨就開始營業,為民眾採購禮物提供方便。圖為店家準備開門囉!店家一開門,民眾一湧而入。(Tasos Katopodis/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