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孔子的禮想能實現嗎?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1月15日訊】孔子所理想的禮制有三個特性:其一、理性;其二、強制性;其三、非平等性。禮制的內容是要根據不同的時空做出相應調整的,孔子心目中所理想的禮制也並非跟周禮完全一致,而是在周禮的基礎上有所抉擇和損益。無論禮制在如今能否實現,固守著所謂的古禮想方設法欲復辟之都是頑固不化。更何況從有周一代到清代禮制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那你究竟要固守哪個朝代的禮制,復辟哪個朝代的禮制呢?無論是哪個朝代的禮制,其具體形式都無法在當今實施,但其精神倒是還有借鑒之處,其理性和強制性也是當今所急需的,而非平等性則必須完全摒棄。

【理性】

孔子雖然從未明確表明有神無神,但是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孔子的言行中也能看出孔子是傾向於無神的。譬如「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在此批評泰山不如林放,如果孔子真的承認有個泰山神存在那他豈敢如此放肆呢?孔子批評泰山不如林放也只不過是把泰山擬人化而已,這樣才方便與林放相比較。當然,孔子也不會無聊到去批評毫無精神活動的山石,他是借此而批評季氏僭越禮制,這也恰好表明了禮制的強制性和非平等性。季氏不具備祭祀泰山的資格而去祭祀泰山,這種行為打破了以上兩個特性,故而令孔子不滿,借泰山而批評之。

再譬如「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禘是非常重大的祭祀,如果孔子承認有神存在他怎麼敢不去觀禮呢?而且「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孔子居然跟聞訊的人說不知道禘禮,如果孔子認為有神存在說這種簡直是莫名其妙,豈有此理?孔子再偉大恐怕也不敢得罪神,而且孔子本人並非情況之士,絕不可能跟神叫板。

另外還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裡明確提到祭神,似乎可以肯定有神存在,但是請注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但是不管是誰說的也能看出言說者的無神傾向,如果真的有神存在那何必再說如神在,這豈不是畫蛇添足?神只要享受祭祀就好了,不必關心是誰去祭祀自己,如果神不享受違背禮制的祭祀那在春秋戰國時代豈不是要被餓死了?孔子對那些違背禮制的祭祀活動要麼批評,要麼不參加,難道孔子誠心要餓死神不成?

既然孔子不承認神的存在那他為何還要積極倡導祭祀呢?當時的社會還存在著大量古代遺留下的有神信仰,而想要一下根除這些信仰絕無可能。祭祀屬於禮制的重要內容,祭祀權也是政權的表現,各種不同的祭祀活動也將代表了各種不同的政治權力,而祭祀就是向社會宣誓權力的合法性。另外,祭祀也是緬懷先人的活動,通過祭祀來表達對於先人所開創的文化加以繼承。

孔子通過禮制除了表達無神思想還把禮作為人格的修養,譬如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樂作為古代傳承下來的文化,應該作為修習仁心的方式,通過禮法的尋來來培養高尚的人格。孔子還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通過射禮可以培養君子不爭的風度,用禮來表現對人的尊重。還有「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孔子個人通過禮制的修習養成了謙遜謹慎的品格,以至於沒有這種修養的人誤以為孔子不懂禮。

孔子把實現禮制看成是文化繼承,也把禮看成民族認同的標誌。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把繼承周禮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希望能夠起到「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作用。「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夷狄之所以不如諸夏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諸夏如此發達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恰恰是以禮制為代表。不過夷狄和諸夏的範疇是隨時變化的,凡是認同中原地區所開創出的文化的都能作為諸夏,孔子同意這種文化的認同方式。

【強制性】

禮製作為整體社會規範是具有外在強制性的,而這種強制性也對掌握政權者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但是在孔子所處的年代禮崩樂壞,傳統禮制已經不能約束各個掌權者了。雖然新興的掌權者不再受禮制的約束,但是他們還是不約而同地去完成更高的禮制,因為在他們看來能夠完成更高的禮制是其政權合法性的表現。而孔子認為政權就應該來源於禮,而禮又對政權構成了約束。禮制的約束性有兩點:一者必須去做;一者不能去做。在當時,大家都紛紛搶著那些必須去做的內容,而不能去做的誰都不理了,這也就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非平等性】

禮制對於不能的人有不同的規定,地位越高所規定越豐富,這是特權的表現,同時也起到了約束的作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不具備欣賞八佾的資格而違規欣賞之,這時孔子就無法忍受了。一種舞蹈、音樂本來是誰的可以自由欣賞的,可是禮制卻把這些分封了等級,造成了藝術成為特供物品。除了藝術,祭祀也是有很森嚴的等級的,譬如「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地位不尊的人實施了更高的祭祀就會被孔子痛駡,而「季氏旅於泰山」也被孔子譏諷,無辜的泰山還被牽連進來。

禮制的理性和強制性相結合對於人類社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兩點能使人得到自由和發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應該加以繼承發揚的。禮制的形式不可能實現了,但這種精神頗與法制相符,而目前的中國社會恰恰缺少理性和強制性,這也是至今不能實現法制的很重要原因。但是法制是要求平等的,而禮制的不平等性是與之相衝突的,但是這種不平等的思想卻深入人心,使法律的尊嚴蕩然無存。想來我們中國人也實在悲哀,禮制的優良處沒有繼承,而其糟粕處卻深入骨髓,以至於我們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不能與世界文明比肩。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