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米代麥做麵條 增加臺糧自給率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30日訊】社區廣角鏡 (260)台灣每年進口小麥170萬噸,其中有40%,被用來做麵條及麵包,但台灣的稻米卻是生產過剩的。台灣有業者研究用台灣米來代替小麥製作麵條,不僅風味獨特,未來也有望藉此來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將麵條放入滾燙的熱水中,大火烹煮三分鐘,拌上干貝醬,好吃的家常麵就可以上桌。

民眾:「這個麵吃起來非常的彈牙非常的Q」

手指一鬆開,麵包快速恢復原本的形狀,非常的有彈性,一刀切下結構相當紮實,是早餐不可缺少的選擇之一。

民眾:「米麵包吃起來軟又Q」

其實這麵條和麵包,都是用米製成的,完整呈現了台灣米特有的口感。

實際來到工廠,白米經過清洗、研磨、烘乾後,就是白晰粉嫩的米谷粉。業者一家人都愛吃稻米,家中長子 長到190公分高,看到日本研究如何用大米代替小麥製作各類食品,退伍後決定赴日取經,回臺後 再用許多不同種類的台灣米研究四年,製作出各類米食品。

雲林縣米食原料加工運銷協會廖明吉:「米跟小麥只是差筋性而已,每人多吃一口飯,免於國外進口小麥,希望能多給農民一些收益。」

目前用台灣米來製做麵食,成本還是偏高。農糧署統計,去年台灣進口110萬公噸小麥,但是全臺卻有27萬公頃農地處於休耕,業者希望,透過努力及政府政策宣導,多多研發米製品,不但減少食物里程,也增加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新唐人亞太電視張祐銘、台灣雲林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