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隊華裔英雄 亂世見真情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特稿)中日戰爭期間,廣東少年伍伯濂告別新婚妻子就隻身赴美,因緣際會成為美國「飛虎隊」飛機維修技師後,夫婦分隔多年終於在雲南重逢,後來又舉家定居美國,在波特蘭落腳生根,見證了一段亂世真情。

時間回溯到1935年。出生於廣東台山海宴鎮那馬新寨村,年僅18歲的伍伯濂,還沒來得及與剛過門的妻子黃新瑛展開新婚生活,婚禮隔天就踏上千里迢迢的赴美之路。

日本侵略,大環境氣氛緊張,伍伯濂的父親愛子心切,設法送兒子赴美,最後透過管道購買人頭簽證。然而,簽證名字無法塗改,即將前往遙遠陌生國度,面對不可知未來的伍伯濂,從此改名換姓,變成了「李伯安」,英譯名為Pak On Lee。

伍伯濂的次子伍飛傑告訴中央社記者,父親1935年抵達波特蘭華埠投靠遠親,不懂英文,從當地小學唸起,白天讀書,晚上在中國城打工。進入班森高中(Benson High School)不久就遭人舉報是以假身份入境的「紙上兒子」(paper son),只好在1939年輟學。

隨著戰況緊繃,全美各地華僑紛紛舉行反日示威,伍伯濂在遊行隊伍中舉牌抗議日本封鎖中國港口的身影,曾被「週日俄勒岡人報」(Sunday Oregonian)記者拍下,照片登在頭版頭條。

當時美國尚未參戰,「中央飛機製造廠」(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簡稱CAMCO)1941年開始徵召志願赴華助戰的飛行員組成美籍志願大隊,也就是後來的飛虎隊,給予月薪600美元,同時招募飛機維修技師,月薪150美元。

有鑒于志願大隊抵達中國後,需從當地直接僱用人手協助飛機維修,中央飛機製造廠在美國華文報紙刊登徵人廣告,希望培養一批種子學員。伍伯濂心繫妻子,從廣告得知有機會返鄉,便報名應徵。

同梯報名的華裔青年,大都跟伍伯濂一樣,毫無軍事或飛機維修背景。他們被送到印第安納州斯比德威市(Speedway City)通用汽車(GM)旗下的艾立遜分部(Allison Division)受訓,專攻P-40戰鬥機引擎維修。

1941年7月訓練結業,包括伍伯濂在內有9名華裔青年取得維修技術員資格,領到中央飛機製造廠的工作契約,效期僅1年。伍飛傑從父親遺物中找到當年這紙契約,保存完整,上面還有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親筆簽名。同梯還有1名華裔軍醫及1名華裔卡車維修員。

他們從舊金山出發,乘Boschfontein輪船經過漫長旅程抵達緬甸,在仰光集合後接受再次訓練。等到輾轉進入昆明,珍珠港事件已發生,美國正式對日宣戰,美籍志願大隊最主要任務也從原本防衛滇緬公路並確保後援補給路線暢通,變成要與日軍作戰。

隨著美國宣戰,美籍志願大隊1942年7月4日解編,與其他部隊組成「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Force)。原編制雖已不再,但伍伯濂短短幾個月與志願大隊的因緣,卻讓他得以在1947年美國空軍獨立成軍時,名列空軍創始成員。

伍飛傑說,從父親留下的舊照片推測,志願大隊解編後,父親的工作也有所改變,曾在收押日本犯人的獄所負責守衛。

結婚多年卻不曾與夫婿相處朝夕的黃新瑛,獲悉丈夫已到昆明,不顧家人強烈反對,1942年7月獨自踏上萬里尋夫之旅,1943年1月如願重逢。伍飛傑說,從此不論父親調派何地,母親都寸步不離。

那一年的秋天,他們的大兒子在衡陽出生,女兒1944年於昆明出生。伍飛傑1946年生於海宴鎮,隔年全家回到波特蘭之後,黃新瑛再生下最小的兒子。

雖然三個兒子出生的地方都不一樣,但名字都有「飛」字,為的是紀念伍伯濂與飛虎隊短暫卻特殊的生命交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