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9月4日讯】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的故事紧密相连。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一日,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见一位高大的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 第二天,汉明帝召集大臣们,询问梦中所见的金神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禀告明帝说:“臣听闻西方有得道者,号称为佛,能飞身于虚空,身有日光环绕,君王梦中所见的也许就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经过长途跋涉,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那里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 蔡、秦等人于是恭恭敬敬邀请二位高僧到汉朝帝都宣讲佛法。他们的诚意打动了二位高僧。于是,蔡音、秦景与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终于在三年后的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京城洛阳。汉明帝随后命令工匠模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的功劳,将寺院取名为“白马寺”。
从白马寺开始,中国历代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都纷纷前来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现今的白马寺是一个大略呈长方形的建筑群,主院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清凉台、齐云塔等。
附:洛阳白马寺主要建筑简介
白马寺正门,采用一门三洞的牌坊式门洞。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是东汉遗物。
白马寺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即驮经来的白马。
天王殿是进入山门的第一座大殿,系元代建筑,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宫殿。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及“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大雄殿是一座悬山式建筑,殿内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这种工艺宋代以后逐渐失传,留存到现在的作品极其罕见。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这个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重建于金大定15年(公元1175年)。该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通高约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