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24日訊】南房
見到大門裡邊的影壁之後就進到外院了,當然如果是一進的院落就談不上裡外之分了。根據前邊的介紹,外院的構成主要是一溜南房,南房又叫倒座房,下面我們說說這幾間南房的分工。
大門洞佔用一間或半間,如果大門洞東邊有一間房的話這裏就當作私塾,以前家裡條件好的會邀請老師(那時叫做先生)到家裡來授課,這家的幾個孩子或者再湊上幾個親友家的孩子一起在此讀書,啟蒙課本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後就是四書、五經。一般對男孩子要求嚴格一些,家長會督促學習;女孩子就隨便一些了,識幾個字不作睜眼瞎就可以了。
我的奶奶給我講她小時候家裡有私塾,她只讀過《百家姓》就因為懶惰自動輟學了,而他的姐姐就多讀了幾年,後來偌大的一個家庭里裡外外就是她姐姐一個人當家主事。那時候啟蒙的學習也很實用,學習的目的是懂得「洒掃進退應對之理」,即料理生活家務、待人接物的禮節、為人處事的不卑不亢都包括了。我小時候每天和爺爺、奶奶相處,教給我一些最基本的常識:穿衣服要乾淨整潔,不可敞胸露懷歪戴帽子等,這叫做「冠必正、鈕必結」;進別人家之前要先說話打招呼,人家答應了才往裡走,沒人說話那就不能擅自進去;到別人家做客需要搬凳子坐的話,臨走要放回原處;給別人剪子之類的東西要自己握著剪子尖兒,把剪子柄遞給人家,還有很多在此不贅。另外什麼打算盤、寫書信也都得學會,給什麼人寫信用什麼詞、什麼格式,寫申請甚至買賣文書等等的格式和規矩都是不同的。說句實話,現在我們學校教育的理念有點高不成低不就:說它高吧卻不鼓勵人自由的思考和勇敢的探索,也就不可能培養出大師和精英;說它低吧多少孩子連基本的生活常識和待人接物都成問題,當然現在年輕家長也不注重這些家庭教養,這也是我們的社會暴發戶遍地卻很難找到貴族氣質的社會基礎。
扯遠了,接著說南房,之前介紹過南房中間的三間是作為外客廳或書房。南房最西邊的一間從方位上來說屬於「白虎」的位置,「白虎」就是不吉嘛,為了鎮邪,廁所就是在這個位置,當然很多人家捨不得一整間房子當廁所,就把房間給男佣居住或當作雜物間,而在這間房子外邊和西廂房山牆之間的院落空間當廁所。以前廁所沒有現在的沖水馬桶,很多人家就是用一個木桶,裡邊墊上爐灰(就是取暖和做飯燒過的煤灰)用來大小便,每天有專門的人員挨家挨戶收集,然後運到郊外給農民做肥料,那時這算是一個專門職業呢,叫做「磕灰兒」或「磕桶子」。因為一套院落就是一戶人家,所以這個廁所也夠用,冬天或女眷不方便到院子里來方便的時候,就在房間里用小木桶解決,然後再拿到室外去清潔,其實就包括紫禁城裡的皇帝和娘娘們也是這麼如廁的,不過細節更講究罷了。
後來四合院都變成大雜院之後逐漸的院子里的廁所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共廁所,衛生條件、氣味、私密性都沒法保障,當然這些都是很奢侈的要求了。但最基本的解決內急也有問題,每天早上經常是排隊,廁所外邊每個人睡眼朦朧,頭髮凌亂的握著幾張紙等坑位,趕上腸胃不好的時候真是急死人呀,想到這些不禁令人覺得斯文掃地。
這也是平房最被詬病的一個原因,可是這個問題不是傳統住宅本身的問題呀,而且隨著社會和科技進步是可以解決的。拿英國倫敦舉例子吧,150年前倫敦也沒有下水道系統,糞便污水滿街潑,整個倫敦臭穢不堪,那現在倫敦城的住宅建築還是他們傳統的小洋樓式樣,也沒都推倒蓋成公寓大樓呀!我們國家有實力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搞出原子彈,為什麼就不能在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今天解決一下我們傳統住宅的如廁問題呢?說白了就是沒當個事兒去辦。也許有人說現在人口多,傳統住宅不現實。那麼倫敦人口也不少呀,他們怎麼就可以呢?再有如果國家投入人力物力系統解決傳統住宅的廁所、取暖等問題,那麼大片的農村生活水平就會得到質的提高,這就縮小了城鄉差距,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背井離鄉的到城市裡來奔波勞碌,說不定還有很多城裡人遷移到農村居住,這也給農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注入新的生機,人民更安居樂業,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改善。我們國家可以把大筆的外匯買美國國債,為什麼不拿一部分改善我們傳統住宅的基礎設施呢?你說我們的政府官員沒想到嗎?我看不但想到了,而且更深刻!城鄉差別大就把幾億農村人逼進城市,叫做農民工,這是二等公民的代名詞,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最低廉的薪水,吃、住都是維持生存的最低水平,最大的利潤空間都最終被政府拿走,你看聰明吧!
哎呀!一不注意就走題兒,還接著說南房吧。南房的功用都說完了,還得說說我的一個感覺,南房採光不好,牆根尤其是越靠西邊的南牆根,基本上常年見不到日光,就會在牆上、地上生出一些綠苔,我從小對這院子里的綠苔就感覺很好,可有說不出來為什麼,後來長大了讀劉禹錫的《陋室銘》,裡邊有這麼幾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此時我一下就聯想起小時候院子里的綠苔,就是這個感覺,安靜、幽雅濡養身心的小院兒,不知此生能否把陋室銘里的文字變成我的現實生活,希望如此!(待續)
文章來源:《新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