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13日訊】五、漢服的繁榮與輝煌
聖人曰:「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隨著改朝換代而發生變化,不同的朝代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被賦予的智慧。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飼養家蠶、紡織絲綢的國家。傳說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發現了桑樹上的蠶兒吐絲做繭,便取一顆繭兒放進觜里,學著蠶的樣子,把絲拉出來,織成一塊一塊的小綢子,從那時起,中國便有了絲綢。在絲綢技術還不太發達的時候,人們用麻織布做衣。
1. 上古時期
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時期,麻、葛、毛、絲的織造技術已非常發達。服裝形製為上衣下裳,在衣襟、袖口的地方都有精細的刺繡滾邊,腰間束一條寬腰帶,腰下還佩有一塊上狹下寬的飾物——蔽膝。
禮服上衣多用正色,下裳多用間色。富貴人家大多使用絹、羅、錦、紗、絛等制衣。平民百姓大多穿麻衣,在衣領、衣袖等部位通常鑲以厚實的邊緣。
民間女子所穿服裝與男子大致相同。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西周時期,周禮制度形成。服飾也被納入禮制的體系,冠服制度應運而生。從此,上自天子,下及百姓,穿衣戴帽各守各的規矩,都依照場合與身份穿著服飾。因為身份不同,衣服的顏色、樣式都是不同的。
在中國服制中,祭服是最為貴重的一種服飾,專用於各類祭祀活動。例如,天子在最隆重的祭祀典禮上,要穿戴級別最高的十二章紋冕服、頭戴冕冠、足衣為赤舄。
西周時期的服裝樣式仍採用上衣下裳。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又出現了一種服裝,即上衣和下裳合併為一件長衣,因為被體深遂,稱為「深衣」。深衣的特點為:交領右衽,衣長至踝,並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的樣式,在領、袖、襟、裾等部位,通常鑲以錦邊。春秋時代的深衣大多以本色細麻布為之,戰國以後多用彩帛製作。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當時非常流行。
穿著深衣的人物形像,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畫塑中有不少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刺繡技藝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的相當純熟,布局之工整、綉紋之精緻、形線之流暢、配色之協調,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個時期的刺繡衣物出土很多,雖然被深埋地下兩千余年,仍保存完整,為我們了解戰國時期的服飾形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2.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服裝樣式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社會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足,穿衣的風氣也走向華麗。
漢代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兩種。此外,還有袍服。漢代袍服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領,穿時露出裡衣,大袖收口為多,自肩部直筒垂至腳踝的長袍,是當時最典型的穿著。領口、袖口都有精美的滾邊。
漢代女服仍襲古儀,以深衣為尚。除了領口、袖口鑲邊,同時還有許多搭配的飾品。例如皇后祭祖所穿的禮服,除了領、袖以及裙擺都有華麗的鑲邊,並佩有大綬、小綬以及玉佩作為裝飾。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總體來講,仍遵循秦漢舊制。由於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冠服飾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大規模的遷徙,大批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生活習俗漸趨融合,因此胡漢文化得以相互影響。褒衣博帶是此時期的流行服飾,追求自然隨性而輕鬆的穿著。一半是鐵血狼煙,一半是鬱郁人文,也算是那時的風格吧。
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衫,分單、夾兩種,袖口寬敞。有些人還喜歡衫領敞開,袒露著胸懷,有種道骨仙風的感覺。
北方男子民族服飾中還有「兩襠」和「褲褶」。兩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上衣,前襠胸,后襠背,肩部以褡襻連綴,兩側用皮帶兒扎結。這種服飾一直到唐宋以後仍十分流行。褲褶一名起自漢末。漢魏之際,主要在軍旅中穿著,后廣泛使用於民間,成為普通的便服。
長褲在秦漢以前多用於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這種褲子比較緊身,便於騎射。漢代以後中原地區的漢人也穿長褲,南北朝時更加流行。但漢人的褲子比較寬鬆,尤其是褲腿特別肥大,俗稱「大口褲」。和大口褲相配的上衣通常做的比較緊身,叫「褶」,褶和大口褲穿在一起稱為「褲褶」。褶的樣式為交領窄袖,長不過膝。由於褲腿寬鬆肥大,行動不便,人們便用繩帶在膝蓋處緊緊扎結,以免鬆散。這種褲子當時稱為「縛褲」。
婦女服裝以寬博為主,衣領以對襟為多,領袖鑲以織錦邊緣。下身多穿條紋間色裙,腰系帛帶。
4.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時期服飾呈現出華貴富麗的樣貌,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領域正處於空前繁榮的鼎盛時期。印染、絲綢織造技術有了極大的進步,再加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以及對外開放,龜茲、南紹、吐番、阿拉伯及波斯等國的使者也帶來各地文化,尤讓此時期的大唐服飾能夠融合眾多民族的特色,因而大放異彩。唐朝的染織技術精湛,絲織品的染色圖紋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因而唐朝的服飾質料考究、色澤鮮艷、樣式繁多、佩飾精美。大唐服飾雍容大方,華麗典雅,在悠久的中國古服飾史中,堪稱登峰造極,璀燦輝煌。
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彩繪圖案,當中也有對佛國世界的描述,有佛、天人、飛天仙女等形像,非常莊嚴逼真。如果詳加對照,會發現大唐服飾和壁畫中的天人服飾十分類似。中國傳統文化在唐朝時期與世界各國頻繁交流,不僅影響世界許多國家,至今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還保留著大唐服飾的特色。
隋唐時期男子服裝的主要形式為圓領袍衫,頭戴幞頭或紗帽,腰束革帶,足下烏皮靴,配套的裝束。幞頭是以絲絹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長帶,用來裹發的巾帛,在唐朝非常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除祭祀典禮之外,平常都穿這種服飾,官員的常服也是如此。為表示尊重傳統,這種圓領衫通常在膝下施加一道橫闌,名為闌衫。這種闌衫一直延傳至宋代,仍為仕人上服。
隋唐時期婦女服裝可謂品種繁多、精彩紛呈。隋代及初唐時期的女裝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後衣袖日漸寬大。領型時有變化:直領、圓領、方領、雞心領、斜領等等,盛唐之後還出現一種袒領,(袒領即低胸領),在宮廷和貴族婦女中廣為流傳。
唐代婦女的下裳主要是裙,裙子的質料、色澤、式樣和裝飾都大大超過前朝。裙子大多製作的比較寬鬆,通常以六幅布帛拼制而成,裙長曳地,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裙上的裝飾也十分考究,如在裙上施綉,叫「綉裙」,在裙上印花,叫「纈裙」,在裙上作畫,叫「畫裙」,還有在裙上鏤金、穿珠或鑲嵌寶石的,行行色色,別有情趣。還有一種裙子是用鮮艷奪目的石榴紅色染成,名曰「石榴裙」,在廣大婦女中間非常流行。
唐朝婦女還穿一種叫「半臂」的短袖上衣。半臂為對襟,一般製為雙層,僅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長不掩肘。最先為宮女所服,後來傳到宮外,成為婦女的常服。盛唐時期襦襖之外加罩半臂已成時尚。
天寶年間,在民間還曾流行過女子著男裝,也是圓領衫、幞頭,並一度流傳到宮中,成為宮廷婦女的家常衣著。春風萬種的唐代女子穿起男裝來,憑添了不少英武之氣,自然是別有一番風韻。
此外,唐代婦女還喜歡在肩上披搭一條長長的帛巾,俗稱「披帛」,又稱「畫帛」。這種帛巾通常以輕薄的紗羅裁成,輕盈剔透,長度大多在兩米以上,上面印畫各種花紋。披帛的使用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將它披搭在肩膀之上;二是將它纏繞于兩臂之間,這兩種方法分別搭配于不同的服飾。走起路來,跟著手臂的擺動而隨風飄舞,非常美麗,有如仙女下凡間。
唐代女子愛美成風,十分講究臉部化妝、畫眉、點唇、塗胭脂,把眉毛化成各種形狀,將胭脂塗成酒暈妝,有的還在眉間裝點花鈿等等,美不勝收。
總之,唐朝女服的特點為:上著短襦,下穿長裙,低胸,裙腰高束,外加半臂,肩披帛巾,讓長長的裙擺曳地而行,足登鳳頭絲履,體態輕盈有若天仙般的高雅飄逸。
五代服飾,基本繼承晚唐遺制。男子以袍衫、幞頭為主。婦女仍穿襦裙,以直領、對襟為多見。只是在具體樣式上稍有一些變化。
5. 宋代
宋朝衣冠服飾雖沿襲唐代傳統服制,但又獨樹一幟。當時社會崇尚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慾」的觀念,倡導保守的道德觀。例如在建築方面,出現了以白牆黑瓦為主的建築風格,檻枋梁棟皆不施顏色,只用木料的本色。在衣冠服飾上的反映就更為明顯,變為以自然簡樸為主而不再追求華麗。
宋朝男子服飾沿襲了大襟交領右衽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樣式,頭戴幞頭。袍衫的顏色不同代表官員的等級不同。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服冠冕,此外一般都戴幞頭,但形制有所變化,從帛巾演變成了一種帽子,成為百官的規定服飾。一般文人儒生又恢復古代的幅巾,以裹巾為雅,有一種「東坡巾」在當時最為流行。
宋朝女子服飾可謂多種多樣,相比男裝更富於變化。上衣有襦、襖、衫、大袖、褙子、半臂等多種形制,下身也是穿裙子。冬天穿襖,夏天穿衫。襦裙仍作為婦女的便服,因其式樣緊小,便於做事,因而深受婦女的喜愛。
褙子是宋代出現的一種婦女常用服飾,上至皇后貴妃,下至奴婢侍從,以至優伶樂人都可使用。褙子是一種外衣,對襟、直領,長度過膝,衣袖有寬窄二式,並在左右腋下開衩(也稱開契),衩的長度多在兩尺以上,為其它女服所少見。
宋代貴族婦女常用的一種服裝叫「大袖」,因兩袖寬博肥大而得名。這種大袖通常配以長裙、霞帔和玉墜子。
宋代女裙基本繼承晚唐五代遺風,裙子的寬度多在六幅以上。有眾多的名目:「石榴裙」、「雙蝶裙」、「綉羅裙」等等。富貴人家女子還喜歡用鬱金香草浸染裙子,穿在身上陣陣飄香,稱之為「鬱金裙」。有的裙子周身施以細褶,稱「百褶裙」,有的中間打有細襇,叫「百疊裙」。腰間用綢帶系扎,並有綬環垂下。
相對於質料考究、色彩艷麗的唐朝服飾,宋代女服顯的淡雅清秀、別具風格。
6. 明代
明代建國伊始即作出廢棄蒙元服飾的決定,並根據漢族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從新制定冠服制度。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等。這套服制的制定,先後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才基本確定。
明朝男子的巾帽有多種樣式,在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先後出現過數十種款式,尤其以網巾、烏紗帽、四方平定巾及六合巾最為流行。
明代服飾質料種類繁多,刺繡技術發達。男子服飾仍以袍衫為尚。常服是明代官吏穿著機會最多的官服,由團領衫、烏紗帽、革帶三部份組成。衣服的胸前及背後各綴一方形補子,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一至九品,以示區別。各級官員的補子紋樣都有明確規定,如: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黃鸝,九品用鵪鶉。武官一、二品用獅子,三、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羆,六、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所用紋飾視身份而異。
士庶男子的常服有直裰、道袍、褶子、陽明衣、程子衣等形制。
明代命婦(授封號的官員母妻)服裝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大袖衫、鳳冠、霞帔、褙子等組成。霞帔是一種帔子,以狹長的巾帛為之,每條長五尺七寸,寬三寸二分,上綉雲鳳花卉,著時佩褂于項,由領后繞至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並以紋樣辨別等級。人們把這種服飾比作美麗的雲霞,所以有了霞帔的美名。貴族婦女的常服是長襖長裙。還有一種常服叫作衫子,貴族、士庶均可使用。衫子有多種形制,以團衫最為常用。團衫是一種長衣,交領右衽,衣身寬鬆,兩袖寬博。
普通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雲肩、褙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等。比甲流行於明代中葉,直領對襟,樣式很象褙子但沒有袖子。水田衣是一種以零星織錦料拼接而成的長衣,很象僧人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相互交錯形似水田而得名。它的構思獨特,贏得明朝婦女的喜愛。王維詩中就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
明代初期婦女的裙子以淡雅為主,雖然織綉有紋樣,但以隱紋居多。大部份婦女喜歡素雅的裙子。即便施綉也僅限於裙幅下邊一二寸地位綉以花邊,作為壓腳。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有所增加。例如在當時流行一種淺色畫裙,稱為「月華裙」。裙幅採用十幅,裙腰間施以細褶,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微風吹過,色如月華,絢麗多姿。
幾千年來漢族服飾在各個朝代都富有各朝代文化的特色,但總體體現著上衣下裳和深衣制的漢服風格。漢服服飾璀璨華美,豐富多彩,代表了中華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中國古代的先民從漢服起源之始,就已將他們敬天禮佛的精神信仰,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態、以及種種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都積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構築成了中國漢服文化的豐富內涵。無論漢之大氣古樸、唐之富麗堂皇、宋之純樸淡雅,還是明之清秀端莊,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道德水準普遍高尚,儀態也很端莊。男有男相,女有女容。男子溫文而雅,女子恭謙善良。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敬天知命,安生樂道,詩詞歌賦又加琴棋書畫,還有我們美麗的漢家衣裳。這些都不是俗世的歡樂,而是令當今多少仁人志士心馳神往的盛世的吉祥。
無根之木何以擎天?無源之水何以奔騰?為什麼許多人第一次看到漢服,便對她長風盈袖衣帶翩然的優雅有種莫可名狀的熱愛與追思?因為漢服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典雅清新的生活理念。人穿上漢服,就自然會想起五千年的文化,就自然會歸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正統漢服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底韻與內涵,皆源於其為神傳文化之故。
廣袖翩翩,古風悠悠。美麗的漢服真象是上天為華夏(漢)民族設計的衣裳。她的裁剪簡單,每個部件都蘊含著敬天意、重道德的傳統理念;她的做工精緻,每條綉線都連繫著返本歸真的深遠內涵;她的造型如行雲流水,正如仙人的飄渺仙姿;她的色彩繽紛絢麗,恰似天國世界的祥雲繚繞。人穿上漢服,就如同在人與神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元朝的服裝為蒙古族服飾,清朝服裝為滿族服飾,這些服裝都屬於少數民族的服飾,不屬於漢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