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華夏民族的衣裳–漢服(上)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7月23日訊】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是指從三黃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朝末年這五千年間,在中原這塊土地上,華夏(漢)民族所習慣穿著的服飾,統稱為漢服。她是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漢服——漢民族的服裝,這個稱呼是最初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就像胡人的傳統服飾稱為胡服,而漢人的傳統服飾也就相對的稱為漢服了。

中國自古以來又被稱為華夏民族,「華夏」一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佔有神聖的地位。那麼「華夏」二字由何而來呢?《左傳》上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見,華夏民族與禮儀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古老的衣冠服飾文化和禮儀制度,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份。缺少了哪一部份,我們就不能被稱為「華夏民族」。淵源流長的漢民族服飾文化璀燦多姿,與其民族屬性息息相關。中國也因此被尊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易經系詞》上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它的意思是早在黃帝時代,古老華夏的服飾就噎相當有規模了。而且服飾形制取諸乾坤天地,它的內涵非同尋常。中原大地自古被稱為「神州」,五千年的歷史壯麗輝煌,神跡處處可見。想必這來自乾坤天地的漢服飾文化也屬於「神傳文化」吧。

一、漢服的起源

據古籍史書中記載,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以鳥獸毛皮為衣,進而用麻作布。後來黃帝的正妃嫘祖植桑養蠶,教導人民織布做衣。所以,黃帝時代服飾制度日漸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時期,周禮制度形成,對衣冠禮制有明確的規定,冠服制度逐漸被歸入禮制範疇內,成為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而漢服至此也日臻完善。

二、漢服的特點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為: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又以盤領、直領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服飾,是最能體現漢民族文化特點的服裝。漢服的基本樣式有四大類,再仔細分共有九種,在其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等裁剪方式的不同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式服裝大不相同,與那些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華夏民族獨具特色的漢服體系是其它任何服飾所無法比擬的。

上古時期的周朝制定出了一系列完備的冠服制度,這個服制規矩深深的影響了後世三千多年的服裝理念。從此以後,無論服裝如何千變萬化,關鍵的要素都始終不變。

1.交領右衽

領口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所謂右衽就是讓左衣領蓋住部份右衣領,這樣左衣領的邊緣看起來就向右下傾斜,衣襟看起來很象一個小寫的y字。中國人把身體的左側視為陽;右側視為陰。陽面在上,陰面在下,陰陽是絕對不能搞顛倒的。穿漢服交領衣,一定要右衽。如果左衽就會被看作異族,或者是陰間的鬼魂。交領右衽是漢服的主要形式,貫穿始終(圖一)。

2.無扣結纓

結纓即系帶。漢服幾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鏈、按扣等等。幾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內一外就牢牢的固定了衣襟,同時還有利於腹部的保暖(圖二)。

3.褒衣大袖

褒衣大袖即寬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寬窄長短就很有講究,一般漢服的袖長為「回肘過腕」。即裁剪時要留出胳膊能回過彎的餘地,這樣胳膊彎曲時袖子長度不受影響。當著裝者曲臂時,這種大袖就會形成優美的流線。或於人的舉手投足之間,或於臨風屹立之時,寬博的衣袖便為人增添了古樸和諧,瀟洒飄逸的風韻(圖三)。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衣冠上國,因為傳統的衣冠服飾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比如:寬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歸,交領成距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後背中間有一條直線貫穿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矩。又如裙子由12片組成,比喻12個月等等。古人佩玉,不單單是用以點綴,而是以玉規範自己要君子如玉,有如玉般的品行。所以漢服並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華夏民族最質樸、最崇高的理念——天人合一。

三、漢服的分類

漢服的樣式從形制上看,主要分為「衣裳」、「深衣」、「袍服」和「襦裙」四大類。

1.衣裳制

上衣下裳是漢服的起源,即上衣和下裳分開穿。上衣指上面的衣服,下裳指下裙,因為是圍合式,也叫圍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就是從這兒而來。平民百姓也穿上衣下裳,但為勞做方便,一般上身著短衣,下著長褲(圖四)。

黃帝的冕服就是這種形制,後世男子最高級別的禮服一直是上衣下裳制。這個形制一直延續到明朝。

2.深衣制

深衣制,即上衣下裳相連。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深衣是將后片的衣襟加長形成三角,加長后的衣襟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繫緊。而曲裾和直裾的區別就在於裾上,曲裾深衣是把裾繞在身上,稱為「曲」;直裾深衣是把裾垂直於地面的,稱為「直」。深衣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樣式,是高官貴族的常服,平民百姓的禮服。(圖五)

3.袍服制

即上下通裁,就是中間沒有縫合線,一體裁剪而成。分為長衣(直裰、直身)以及長衣(袍、衫)、闌衫、褙子(由襖子、大袖衣、旋襖演變而來)。袍服通常襯有白色內衣,一般作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圖六)。

4.襦裙制

即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這個形制包括短襦、半臂、大袖衫。是歷代女子最喜愛的穿著形式(圖七)。

四、漢服的基本樣式

1.上衣下裳:交領,衣可內穿或外穿。

2.上襦下裙:交領或直領,上穿襦(短上衣),下穿裙。襦在內,裙在外。還配有腰帶、披帛、配飾等。

3.上衣下褲:交領,上短衣下配褲子,包含縛褲。

4.衣裳連屬(圖八):即深衣,交領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製模式。

5.直裰(圖九):長衣的一種,也叫直身。交領,有衣緣,兩側不開衩,衣長至腳踝。

6.袍衫(圖十):長衣的一種。交領或圓領,雙層為袍,單層為衫。兩側開衩,衣長至腳踝。

7.闌衫(圖十一):圓領袍衫的一種,接衽,衣長至腳踝,為了尊重傳統衣裳制,在膝下拼接橫闌。

8.褙子:由襖子、大袖衣、旋襖演變而來。直領相系垂帶,兩側開衩到腋下,半披半穿。有袖稱褙子,無袖為比甲。

9.半臂:也稱半袖。直領相系垂帶,衣長至腰胯部,可放裙內或裙外,有無袖和半袖。

(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