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09日訊】 (美国之音電) 有些人有寫日記的習慣,記下自己對生活的描述和感想。通過一個人的日記,人們可以增加對他的了解。由於日記是寫給自己的東西,因此人們還可能通過一個人的日記了解到其他途徑無法知道的秘密。今天的《解密時刻》向大家介紹的是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介石的日記。據説,這部日記記錄的一些內容甚至可能顛覆我們對蔣本人,甚至對中國現代史的部分認識。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翻閱這部塵封數十年的日記,透過字裏行間,認識一個你未必真正了解的蔣介石。
蔣介石日記的唯一真本受蔣家的後人委託,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我們特別邀請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女士向我們介紹她參與保管的蔣介石日記,幫助我們了解蔣介石到台灣之後那些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1949年,共産黨軍隊勢如破竹,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共産黨由弱變強,國民黨由強變弱,這究竟是為什麼?蔣介石開始反思,國民黨開始改革。蔣介石的日記記錄下當時他反思和國民黨在台灣改革的點點滴滴。
*蔣介石49年反省失敗原因:太依賴美國*
李肅:1949年之後國民黨就退到了台灣,共産黨就在大陸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在日記中有沒有反省這件事,是誰把大陸丟掉了?
郭岱君:那太多了。1949年不但對蔣介石本人,對整個中華民國都是非常重要的年代,因為對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是很大的分水嶺。實際上國民黨正式遷到台灣是在12月。也就是説整個1949年這一年蔣介石基本是在大陸打仗,在督導作戰,因為李宗仁最後不願意到廣州,更不願意到成都,而是跑到廣西去了。所以真正率軍打仗的是蔣介石。所以1949年是陳誠在台灣,蔣介石在大陸。我們現在談論的台灣很多的改革基本是陳誠在負責的。
蔣介石在1949年寫的日記特別多,幾乎每天都在反省。他一直想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但是1949年反省,1950年繼續反省。他歸納了幾個失敗的原因。首先是外交,他認為不能過於依賴或者信賴他國,因為過去對美國太依賴了;另外就是黨。他認為國民黨整個渙散了,沒有信仰,對三民主義沒有認識,黨員離心離德。黨也沒有黨紀,完全處於失控狀態;第三就是軍隊。他説軍隊士氣蕩然,認為這些帶兵的人每到一地就先想好自己後退之路。等到戰況不利,這些帶兵的將軍們自己先跑,把軍隊留下。他説這怎麼可以打仗?最後就是經濟,經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在財政方面相當責備宋子文。他覺得宋子文作做行政院長時候把黃金拿出來允許兌換,導致庫存的黃金一半都沒了。但結果並沒有穩定金融,所以蔣説:“子文誤國”。他好幾次談到金融問題時就説,就怪子文一人。事實上沒有那麼單純。
另外就是反省他自己。他認為自己管事太多,“驕矜,自持,忙迫,不能詹敬虛心,全憑主觀行事。”他説自己輕浮急躁,個性太強,凡大小政策無不自信自覺,因此無人近也,無法集思廣益,折衷至當。所以他對自己有很多的批評,實際上在1949年説幾無面目在天地之間,甚至自殺以謝國人。事實上當時國民黨很多大員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投共,二是逃到香港、澳門和美國,第三種就是自殺,很多人自殺。蔣介石身邊最信賴的人,一個是陳布雷,另外就是戴季陶,兩人最後都選擇自殺。所以蔣介石也不是沒有想過,但他還是認為這是我闖的禍,犯的錯,要贖罪,重新改革。他當時就説要尋找一單純之地,另起爐灶。
再就是他認為誤學了美國的民主,“未及民主程度而硬行民主”。也就是説1946年中國開始行憲,可是那個時候整個中國的條件還不成熟,勉強行憲結果一塌糊塗。還有一個我認為很重要就是,他認為本黨對孫中山總理的三民主義沒有切實執行,特別是民生主義。蔣下野後在奉化住了三個月。他在家鄉到處走,説我自己的家鄉本黨執政已經20多年,但奉化民眾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他説本黨的人都在做官,沒有好好地執行總理的旨意。他説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經濟上徹底改革,切實執行三民主義。蔣到了台灣以後就做了一些改革。
*蔣介石允許台灣地方自由選舉*
李肅:比方説他進行了土改,允許地方有些自治,甚至允許黨外人士後來參加選舉,同執政黨候選人競爭,而且很多黨外人士獲得了選舉的勝利,當了地方首長。這個在蔣先生的日記中有什麼記載?
郭岱君:很多。這部分日記內容很多學者來看,但由於是後半段,所以大陸學者來看的比較少。我就比較幸運,能夠經常去翻。有些內容我最近才看到,因為中間有些三言兩語你如果不注意還看不到。比方説他到台灣後第一就是舉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就像是中央黨校,對黨員作思想上的重新教育。他並組成了改造委員會,對國民黨,對整個自治進行重新改革。比如説他歡迎工人入黨,農人入黨,婦女入黨,青年學生入黨。他在日記中常常自問,問什麼大學老師都不聽我們的,跟著共産黨走?為什麼婦女和青年學生都跟著他們走,老是反對我們?他做了很多改革,另外就是土地改革。
再就是你剛剛談到的地方自治。這非常有意思,因為他在1950年想要開始地方自治,國民黨裏面都表示反對。1950年還是風雨飄搖,台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大家都説你這是不切實際。可是他覺得不能再拖。他表示我們當年就是沒有好好執行孫中山總理的三民主義遺教,現在到了台灣一定要好好認真做。他説要舉行選舉,舉行鄉鎮市長選舉、縣市長選舉,還有省議會選舉,都是直選的。當時大家都很害怕,可是他堅持要做。這裡很有趣,因為雖然蔣介石説他是總理的信徒,要實行三民主義,其實中國三千多年來沒有真正做過選舉,誰也不知道真正民主是怎麼回事。所以大家都説你這樣做很危險,因為我們外省人是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只佔人口13%,一選不就完蛋了嗎?最後可能連飯碗都沒有了。所以內部反對,後來就折衷,縮小選舉範圍,比方説台灣一共只有21個縣市,他把它分成八次選舉,因為這樣比較不會亂嘛。
那麼第一批就是台中市長的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姓林,非國民黨候選人姓楊,叫楊基先。有另外一位無足輕重的候選人。楊基先是台中的世家,他的叔叔當時是台灣省民政廳廳長,所以楊一路領先。很多人就在蔣介石面前講,台中是台灣省中部第一大市,萬一市長落入別人之手,我們國民黨還有的混嗎?蔣介石後來也忍不住了,就打電話給台灣省主席吳國楨。他説你叫那個姓楊的自動退選,而且不能説是我不讓你選,要你自動退選,因為他不願意擔這個罵名。這個日記裏寫得很清楚。我一直到前幾個月才看到。吳國楨是在美國讀的書,當然覺得不妥。但吳國楨還是聽蔣的話,去跟楊基先説。所以蔣在日記中説,楊某同意退選,態度良好。但蔣馬上就後悔了,覺得此舉似有不當。蔣第二天又想究竟該怎麼辦呢?結果第二天吳國楨跑來跟蔣説,此舉似乎不妥。蔣就在日記中説:“國楨甚羅索”,“但余有錯,只好忍耐其羅索”。蔣後來又緩言告之,有沒有補救的方法。第三天蔣又思考,到12月29日這天他又打電話給吳國楨,叫通知楊某,允其繼續參選。吳國楨告訴楊后,楊也很大方,就同意參選。結果等電話打完之後,蔣在日記中就説,這樣“余心稍可慰也”,即使本黨失去選舉,“余心亦無愧也”。當然最後果然楊某當選了,而且是高票當選。所以第一任的台中市長是一位非國民黨人。有了第一任台中市長選舉的經驗,最後就是台北市長選舉。這是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結果出現一匹黑馬叫吳三連,是位本土人士。國民黨根本推不出人跟他競選。國民黨人士就問怎麼辦?是不是不準他參選。可是因為有了台中的經驗,蔣介石就説,還是允許他參選。最後國民黨是禮讓。所以第一任台北市長也不是國民黨的人。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認為正因為國民黨還守住了基本的原則,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台灣人願意加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候選人來代表國民黨參選。
*國民黨腐敗,丟失大陸*
李肅:蔣在總結經驗的時候是不是也總結過,就是當年國民黨敗給了共産黨,國民黨的腐敗是不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郭岱君:當然了。他在日記中講是五子登科。那個時候大家都在罵國民黨是五子登科,就是房子、車子、金子、女子這些。他在日記中説,抗戰勝利復原,黨員只想到這些。你復原要好好地建設,可是大家都去搶房子、車子,還有女人等。他在日記中講,黨員心中只想這些,置黨國于何地?蔣對國民黨裏面的問題其實是蠻清楚的,只是説當年在大陸的時候他沒有機會來改革,因為一直都在征戰之中。所以我們到了台灣以後看他的所作所為,其實都能在他的大陸所寫的日記裏面找到根源。
*蔣介石反對美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從1949年退守台灣,到1975年去世,蔣介石最希望成就的事業就是反攻大陸。然而,他心中的矛盾糾結和國際形勢的多端變化讓他始終未能如願。對於這些,蔣介石在日記中都有所記述。
李肅:49年之後國民政府撤到了台灣。我相信蔣介石並沒有説我就永遠不回大陸了。他應該還有一個反攻大陸的計劃。
郭岱君:整個的1950年代他心心唸唸,每天想的都是反攻大陸。所以他把經濟建設交給陳誠,自己主管外交軍事,最主要就是反攻大陸。
李肅:他認為這怎麼可能呢?大陸失守後,他認為以台灣這個小小的基地,有能力反攻大陸嗎?
郭岱君:蔣介石的個性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堅忍不拔,決不屈撓。北伐時期他就那麼一點兵就北伐了,抗戰中國如此貧窮落後,他也撐下來了。
李肅: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郭岱君:他領導了如此貧窮落後的國家同如此進步的日本前前後後也拖了14年,最後贏得勝利。後來內戰他一敗塗地,可是他在台灣也站起來了。所以我覺得在他的心中是人定勝天的。他在等待機會。韓戰就是他的一個機會。韓戰一爆發,他覺得機會來了,立刻很興奮,馬上在總統府召集軍事首長開會,馬上想派一個軍,要三萬三千人派去參戰。然後又説三萬人不夠,要派十萬人去,幫助南韓打仗,因為他跟李承晚總統的交情是蠻好的。可是很不幸,美國並不希望中華民國涉入。美國不想掀起大戰,因為二戰才剛剛結束,不想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基本上是美國給國民黨澆了冷水了。最後蔣介石也明白了韓戰不是國民黨的機會,他也不希望事情惡化,不希望事情複雜化。
可韓戰爆發到1953年簽署停戰協定,包括整個的1950年代,國民黨在東南沿海部署有突擊隊,大概前前後後發動了80多次突襲。這些基本是小規模的,最主要是中央情報局在幕後策劃。中央情報局當時用的名稱叫西方公司,派遣蛙人和突擊隊在大陸沿海製造紛擾,獲取情報,了解鐵幕後面的情況。但這些小打小鬧已經沒有辦法,蔣介石一直在等待機會。後來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很明白地跟蔣説,不希望在臺海兩岸再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了。所以蔣到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就知道沒有什麼希望了。尤其是蔣經國訪美之後,美國明確地跟蔣經國説,不希望在臺海有任何的軍事衝突,因為蔣介石心不死嘛。
李肅:也就是説美國一直並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
郭岱君:美國是要維持現狀。
李肅:中國和美國其實是敵人,又在朝鮮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個過程中美國有沒有任何時候希望借助蔣介石的力量跟中國對抗?
郭岱君:有好幾次。美國當然想借助國民黨的力量,特別是後來跟中共對峙的時候,尤其像文革以後美國有好幾次希望借助國民黨的力量。有趣的是,當美國想到要國民黨來扮演某種角色的時候,蔣介石反而退縮。我這裡有一個記錄。比方説在韓戰時期杜魯門總統曾經想要用原子彈。蔣介石知道這個事情後馬上寫道,杜魯門跟美國朝野主張使用原子彈,應設法打破之,因為他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人民,不應該用原子彈。到了1954年,美國甚至想用氫彈對付越南和中國。蔣在日記中説,美國想用原子彈和氫彈對付越南和中國。必使不用於越南和中國大陸。1954年的4月和10月都發生這樣的事情。1958年大陸大躍進時美國又有人提出同樣建議,因為大陸情況大亂、是進攻的好時機,所以也找到了國民黨。蔣介石也很想進攻大陸,可是他説不能使用原子彈。他認為用原子彈對付自己的人民是不對的。到了文革以後也還有一些機會,但美國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紛爭,所以這些想法最後都沒有執行。
中共建政沒多久,武漢曾經發生一次很大的洪水,好像是1953年。當時就有人建議,現在是反共的好時機。蔣就很斟酌,就是你剛才講的太仁了。他就説,我要反攻,也不能趁人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他説現在我們應該是救災才對,這不是談反攻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李肅:仁人之心。
郭岱君:這個洪水前前後後有兩個月之久,他非常關注,每天日記寫了很多,本日武漢災情如何,水深多少尺,有多少災民死掉了等等,他很注意這件事。他其實儘管人在台灣努力地進行建設,但他的心心唸唸還是在中國大陸。他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回到中國大陸。
李肅:那麼蔣介石對台灣前途到底怎麼看呢?因為當年他認為蘇聯靠不住,美國開始不讓他反攻大陸,後來美國想動手的時候,蔣介石又不同意。因為各種方式都不行了,他在日記中有沒有表述?
郭岱君:最近還有人問我,説蔣介石雖然1949年失敗了,那麼悲慘,可是台灣後來經濟起飛,他應該很高興啊。我説沒有,因為看他的日記,他都是非常的憂慮,很多心心唸唸想要回到中國大陸,心中想的都是中國大陸人民怎樣怎樣的。大陸發生水災,他非常痛心。大陸實行大躍進,發生大饑荒,以及後來的文革,他都十分關心。當然整個大的形勢決定他沒有辦法在軍事上反攻,最後就希望能夠動用軟實力來反攻。所以他後來在台灣叫做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提出把台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還特別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共産黨在中國大陸摧毀傳統文化,他在台灣就特別推動保護傳統文化。他重視教育,重視學生,重視科學。他最後提出民主、科學、教育,這都是他的一些想法。
蔣介石1971年于“紀念國父誕辰暨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典上説:“我們國父一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原就是要把中華文化從根救起,再造一個莊嚴華麗之新中國。所以國父説,‘中國有一個正統思想,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子。我的思想,就是繼承這一個正統的道德思想,以來發揚光大。’‘要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于大同。’已故國父之誕生,實即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啟明肇始,而此‘再造一個莊嚴華麗之新中國’的大願,乃就是我們六十年來始終堅持復興中華文化、貫徹國民革命的唯一指標。”
*傅作義、宋慶齡都曾經“身在曹營心在漢*
蔣介石反攻大陸雖然未能實現,但是1949年投向共産黨的原國軍將領傅作義在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電部長的同時似乎仍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曾經與蔣介石暗中聯繫;在中國大陸貴為國母的宋慶齡也對毛澤東的很多政策感到不滿,並且在對毛規勸未果後一度考慮離開中國。
李肅:我們又聽説傅作義在這個過程中曾經給蔣介石寫了密信。
郭岱君:是的。這個事情,我看了嚇了一跳。我相信中國大陸也有學者看到,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把它寫出來。我不知道是不是其他人有別的考量。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于余,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像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悉貢所能就是説我願意盡心盡力提供給你,跟你裏應外合,為此提供一切。
傅作義,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跟隨閻錫山參加北伐,後依附蔣介石,協助其對付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扭轉戰局立下戰功。但他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又與國民政府為敵,慘敗後再次投奔蔣介石。抗日戰爭期間,傅作義率領59軍參加長城抗戰,取得抗戰第一場勝利。
國共內戰開始後,傅作義率綏遠部隊連克解放軍佈防的集寧、大同、張家口等重鎮,多次擊敗聶榮臻兵團,後任華北剿匪總司令。1949年平津戰役後期,傅作義率北平25萬國軍投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傅作義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和水利部部長等職。
郭岱君:因為1963年正好是在三面紅旗之後,大饑荒時期,整個大陸非常之慘。傅作義肯定也看到了,他可能也為當年自己做的很多事情感到後悔,才會帶了這麼一封密信給蔣介石。也就是説如果你們有什麼反攻的行為,需要我做什麼,我悉貢所能,裏應外合。
李肅:蔣介石的日記當中除了提到這點之外,還提到其他什麼嗎?
郭岱君:傅作義的事情一直進行了六個月。這是第一次出現。到後來8月份、9月份、10月、11月都還有出現,蔣還在日記中説,下周討論傅逆之事等等。可見他們之間是有聯繫,但後來也就無疾而終了。可能是整個大形勢的發展沒有機會,同時也需要謹慎小心。這裡面就很有意思,因為傅作義也好,蔣介石也好,他們當年都是在一起的,彼此非常熟悉。所以兩人之間有默契。傅作義信得過蔣介石,萬一蔣介石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傅作義是要掉腦袋的。同樣的,蔣介石在某些地方也信得過傅作義,因為傅作義1949年投共之後,蔣介石還派飛機到北平去載學人出來,西苑機場還讓他們起降。這都是雙方的默契。
李肅:那是不是只有傅作義一人有這樣的表示?有沒有其他的國軍將領也有類似的考慮?
郭岱君:我覺得很多事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只從日記本身來看,傅作義是個最明確的例子。但我從其他檔案以及我同其他人家屬的接觸中,我就曉得宋慶齡在大躍進、三反五反、反右以及文革期間曾經寫過好幾封信給毛澤東,大概寫了7封信給毛澤東,對毛的做法表示不滿。毛開始時還很客氣,最後就火了。他就説,她不想的話,就走吧。這7封信始終都沒有公開過,可是宋家的家屬跟我講,他們當時是很認真地跟北京聯絡,要把宋慶齡接出來。宋慶齡也想出來。所以這個接洽談判都到了很具體的程度,包括美國的宋靄齡願意支付700萬美元的保證金,讓宋慶齡出來。談判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了,都準備歡迎她來了,最後不曉得是哪位上面的人認為國母怎麼能走呢?所以很遺憾,她們宋家姐妹到最後都沒有再見上一面。
*兩岸之間有密使嗎?*
坊間傳説,中國大陸和台灣曾經長期通過密使聯繫,探討統一問題。兩岸之間究竟有沒有密使?中蘇交惡、中美緩和、中日建交,日記中的蔣介石如何看待這些外交上的重大衝擊?
李肅:當年就是説反攻大陸這個計劃是不行了,自己也知道做不成了。他有沒有想過跟大陸再進行某種形式的統一?或者説有沒有想過再次進行國共合作?
郭岱君:沒有,至少在日記中沒有。
李肅:因為根據坊間一些説法和回憶,都説蔣介石在那個時候跟中國共産黨、毛澤東、周恩來一直都有密使的聯繫,這種聯繫一直到1960和1970年代才截止。這個情況他在日記中有沒有説過?
郭岱君:我相信國共兩黨的很多人是互相認得的,彼此有很深的交情。所以我相信中間的來往是有的。但有沒有真正的密使,我個人很懷疑。比如説有一位先生叫曹聚仁,他就講曾經擔任國共之間的密使等,傳遞消息,然後某年某月某日在日月潭跟蔣先生報告等等。我們按照他所提到的時間特別去翻蔣介石的日記,發現蔣在日記中只提到曹聚仁一次,稱其為曹逆,逆就是叛逆的逆。如果蔣信任他就不會叫他曹逆。第二就是我們發現日期不對。他説在日月潭跟蔣介石報告,可是那天蔣根本人不在日月潭。當然我們也沒有辦法去證明曹聚仁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們不曉得,但我想國共之間這種來來往往是不會斷的,因為彼此之間千絲萬縷,過往太多,但是有沒有上升到一個密使的程度,這點我個人是比較存疑的。
*台灣和蘇聯曾經想聯手對付中國*
李肅:1949之後,中共就決定一面倒,投向蘇聯,要跟蘇聯結盟。雙方也結盟了,但從1960年代中蘇開始分裂,尤其到了文革期間中蘇甚至發生了軍事衝突。這個時候台灣和蘇聯有沒有什麼樣的聯繫,要雙方聯手、共同對付中共?
郭岱君:這個故事過去一直有傳言。日記開放以後果然有個維克多.路易斯。路易斯其實是克格勃,但是以英國記者的身份來跟國民黨聯絡。當時正好發生了珍寶島事件,中蘇交惡,蘇聯就想找中華民國一起聯手對付中國大陸。
維克多.路易斯 (Victor Louis)上個世紀60年代曾經擔任幾家英國報紙駐莫斯科記者,真實身份是蘇聯克格勃間諜。他當時故意向西方記者透露機密,以便讓西方報紙刊登對克里姆林宮有利的新聞,包括赫魯曉夫下臺、蘇軍即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宇航計劃等。1969年,維克多.路易斯曾經“獨家”披露蘇聯正考慮對中國的核設施發動攻擊。維克多.路易斯同時向克格勃提供西方駐莫斯科記者的情況。
郭岱君:維克多因此在台灣呆了10天。這個事情是上了議程的。他見了蔣經國,蔣經國當時是國防部長,就跟蔣介石報告了,所以蔣介石日記中有很多很多的細節的描述。以後又繼續進行,在不同的地方見面,比如在東京見面,在墨西哥,在巴西,在倫敦都有見面。這個事情一直在談,討論具體的合作方式。蔣經國最後還把這個事情交給當時的新聞局局長魏景蒙,因為蔣經國非常信任魏景蒙,認為是自己的人,就把這件事交給魏景蒙,讓他主管此事,魏景蒙就跟路易斯聯繫。牽扯的人還有很多,包括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駐墨西哥的大使、駐巴西大使,都親自參與會談。蘇聯派出的人也相當的多。這個事情一直到1969年、1970年和1971年都還在進行,但是後來為什麼無疾而終?蔣介石到最後有很多的考量,他覺得蘇聯狡詐,不可信也;第二是蔣介石説不願做吳三桂。
李肅:蔣對中美在1970年代發展關係,尼克松、基辛格訪華,甚至發表上海公報等,他對這些事情是怎麼看的?
郭岱君:他很關心的。對於基辛格到中國大陸訪問,後來尼克松訪問,他都是密切關注的,覺得他們都是叛逆了,沒有堅守反共的陣容。他日記中有很多非常詳細的批評,但事實上也沒有辦法,自己只能在紙上埋怨。
李肅:他在日記中有沒有顯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如果不能阻攔的話,至少能減少這方面的損失和壓力?
郭岱君:蔣其實是在每一個戰役,不管是軍事戰役還是政治戰役,他都做很詳細的計劃和沙盤的推演。所以説你談到了聯合國保衛戰,那真是非常的詳細,很精彩的,然後中日斷交的問題能不能再拖延,能不能阻止?以及後來基辛格去訪問中國大陸,尼克松也訪問的時候,他都非常注意。他也有一些想法,但後來當然是沒有辦法。在聯合國保衛戰中他還是發揮了作用。比方説當時我們駐美大使是葉公超,在美國負責聯合國的事情,但另一方面蔣介石他們又有第二管道,透過蔣經國和克萊恩,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駐台灣的主任。所以一個是正式的管道通白宮,另外還有第二管道。這時蔣介石的參與都是相當大。到了中日斷交,以及日本承認中國大陸並建交,以及尼克松訪問中國的時候,蔣是非常的憤怒,可這個時候我想世界的大局走勢是如此,他能做的也非常有限。
所以他一生都苦,尤其到了晚年他也非常的苦,因為到了1960年代以後衝擊跟橫逆是一個一個接著而來,對他來講都是不順。雖然這個時候台灣經濟發展的非常蓬勃,可蔣介石更關心的還是能不能夠反攻,還是中華民國能不能夠重新回到中國大陸。但是很遺憾,就是在他走之前,我們看他的日記都是,他只能夠自我鼓勵,講天將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然後説主耶穌説必會賦予我以複國大任,一定會保祐我,事實上最後他還是走了。
*蔣介石是什麼樣的人?*
蔣介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對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共産黨到底怎麼看?儒教理念、基督精神、三民主義,對蔣介石的為人處世有什麼影響?蔣介石的日記揭示他心中的秘密。
李肅:您看過他幾乎的所有日記。從他的日記來看的話,您感覺蔣介石是一個有獻身精神的人,還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
郭岱君:我也沒有看過他全部的日記,因為日記有數千萬字,看完幾乎是很困難。真正看完的人極少。我自己覺得他是一個無私的人。為什麼?他生活非常簡單。他的穿著和吃都是非常非常簡單。他到了台灣之後一直都穿著一雙輪胎底的舊皮鞋、舊的咔嘰褲,他的衣服都非常老舊。他的一生奉獻給革命。他總覺得他對不起總理。中國大陸在他手上失掉了,他要把她再拿回來。所以基本上他並不是為自己,他是想為國家民族。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他本人的執著,有的時候他會認為説,我才能領導革命。你想要領導革命,你不如我領導得好。也因為有這樣的想法,他後來跟國民黨裏面一些派系處得不好。我們都知道像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粵系張發奎等等,所以國民黨裏面的派系他處理得不好。還有就是到台灣來之後,他當選第一任的總統,連任了第二任的總統,因為根據憲法是連選則連任一次。所以基本上到了第三任他不應該再連任了,可是他認為我要贖罪。大陸在我手上失掉了,我要帶大家回到中國大陸,所以我必須再做第三任總統。這就是很多人也批評他了,包括他在台灣為了穩定台灣的安全,他在經濟上是放,但在政治上比較嚴厲,基本上就是1950和1960年代的所謂白色恐怖。我想這些也是大家批評他的地方。
李肅:他繼續擔任總統,外界可能説他有權力慾望,戀棧。他自己在日記中是怎麼説的?
郭岱君:他認為是責無旁貸。
*蔣介石不學共産黨,是婦人之仁嗎?*
李肅:沒有能夠反攻大陸的最大障礙當然就是中國共産黨。
郭岱君:一個是中國共産黨,另外就是受制于整個臺海的形勢,和美國的態度。他其實在抗戰的時候就經常閱讀共産黨的參考通訊,他還經常看馬列的東西,毛澤東寫的東西他也經常看,他覺得寫得好的,甚至傳給周圍來看。他當時就經常自問,為什麼婦女不相信我們?為什麼大學教授要跟著他們走?為什麼青年學生要跟著他們走?他經常自問。他有一次還寫了問卷,讓周圍的人來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説他自己經常思考。他日記裏面就講,為什麼共産黨的組織力比我們強?為什麼宣傳力比我們強?為什麼青年學生和婦女都願意跟著他們走?可見他一直都想著這些事情。他有一次看到中共黨組織的運作方案,他就説,他們(中共)很有效率,本黨(國民黨)若再不奮起直追,“將敗亡也”。他認為共産黨在組織效率跟動員上是很有效率的,但他也討論過為什麼最後沒有辦法走共産黨這條路。他在日記中寫道,共産黨是講階級鬥爭,我們中國是講“仁”,儒家講仁。他説基督教講“愛”。我們對人民如果能用仁愛來做,何必要用階級鬥爭?為什麼要仇恨?所以他就經常做這樣的比較。他認為共産黨這套不足取,行不通。他還是覺得我們中國自己儒家的仁愛以及基督的愛人愛民,他覺得這是他願意選擇走的路。
李肅:是不是可以説蔣跟共産黨鬥爭中失敗了是因為他有仁人之心呢?
郭岱君:1945年他不是想把毛抓起來嗎審判嗎?最後他還是把毛放掉了。放掉之後毛出去講的第一句話就是蔣介石是婦人之仁。蔣介石當然跟毛澤東是不一樣的。他對儒家的信念,對三民主義的追求,以及最後成為基督徒,他經常談到愛,人與人之間的愛。他認為愛是人類努力的很大的一個動力。我個人對他印象最深的有幾點。一是我覺得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他在任何的壓力面前,內在和外在的壓力面前都沒有屈服,一直維持著中國的尊嚴、中國的統一。他北伐,抗戰,甚至於到台灣後美國多少次都説希望台灣的軍隊能夠用美式,發美國人的薪水,穿美國人的衣服,他都不允許,寧願讓國軍拿很少的錢,也不願做美國人的附庸。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義者;第二點他是有理想。他對中國現代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希望中國能夠現代化,有尊嚴,中國能夠統一,在世界上站起來。這是他一生的追求。雖然在追求的路程中他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但目標是一樣的。他是真地希望看到中國的現代化,廢除不平等條約,能夠有尊嚴地站起來;第三是我覺得他在特別是維持中國的尊嚴、國家的統一上我覺得他特了不起。剛才我們談到的跟日本和談,投降和屈服他都不做。他認為在民族的大是大非上面,我們要有所堅持。雖然自己多麼地痛苦、困難,我們要有所堅持。這點也是我對他印象最深的。
蔣介石1961年在台灣發表元旦講話時説:“國父説,中國革命當充分産生於世界,發揚其光明優良之遺産。現在就是我們一起建立,發揚民族遺産於世界的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