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神秘的大伾山石佛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6月20日訊】說起浚縣大伾山上最古老的文物,當屬開鑿於後趙石勒時期的大石佛。這尊位於大伾山東面半山腰的大石佛高22.3米,比洛陽龍門大佛還高4米,是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這尊大佛的年代、身世曾在考古界引起了一場爭論。儘管時至今日,爭論已逐漸平息,然而大石佛卻似乎更為神秘莫測。

初夏,正是草木繁盛的季節,綠樹掩映中,大伾山上的古建築尤其顯得古意盎然。這些沉默了數千年、數百年的文物古迹,也彷彿有了些許生命跡象。

站在大伾山東門「七十二蹬」青石階遺址前望去,半山腰處的古老的天寧寺,猶如綠林中的一隻昂首的鷲鳥。天寧寺古稱大伾山寺,建於北魏太和年間,距今已有1600餘年了。據說,「七十二蹬」是古人專為瞻仰寺內大石佛而修建的,曾是登山的必經之路。

由於狹窄灰暗、有礙觀瞻,2008年,有關部門用青石台階將「七十二蹬」進行了加寬。如今,那層層鐫刻著數千年歲月痕迹的青石台階依然承載著眾多前來朝聖的遊客。浚縣縣誌辦劉會喜先生說:「七十二蹬始建年代已無可考,但從台階下端遺存的一對北齊石獅可知早於北齊。」

神情肅然的彌勒佛

站在天寧寺大石佛前,人頓時顯得渺小起來。眼前的大石佛,坐西朝東,背倚山崖,腳踩仰蓮,正襟危坐,雙目凝重,神色莊嚴。右手曲肘前舉,掌心朝外,示無畏印。

在大石佛旁邊,明代大儒王陽明留下的詩句赫然在目:

曉披煙霧入青巒,山寺疏鍾萬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水穿石甲龍鱗動,日繞峰頭佛頂寬。宮闕五雲天北極,高秋更上九霄看。

據說,王陽明就是在參拜大石佛后,參透了佛理,豁然開朗的。

「這是阿彌陀佛吧。」記者肯定地說。

「這其實是彌勒佛。」浚縣文物旅遊局副局長張富民笑道。

記者不禁詫異:通常所見的彌勒佛,不都是腆著大肚子、盤著腿,一副樂呵呵、平易近人的模樣嗎?怎麼有如此正襟危坐、神色肅然的彌勒佛呢?

「彌勒佛長什麼樣誰也沒見過,在人們的想象中,他應該是苦修精進、表情嚴肅的模樣,伾山大佛就是這個形象,這種倚坐式彌勒佛其實是大肚彌勒佛的早期形態。」張富民說。

「浚縣大伾山倚坐式大彌勒佛,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尊彌勒佛造像,堪稱中國古代八大彌勒佛之首,十分珍貴。」河南省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溫玉成教授在談及大伾山大石佛時說。

文章來源:中國國學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