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7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7日電)馬偕醫院和陽明大學證實,治療憂鬱症的老藥能夠抑制大腸腫瘤的生長,使罹癌小鼠的存活時間延長為1.6倍。研究者原本是想治療癌症病患的憂鬱症,卻意外發現具有抗癌潛力。
這項由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與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黃正仲合作的研究,獲得「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接受並即將刊登。研究者以小鼠證實抗憂鬱症老藥能抗癌,而且是透過提升小鼠免疫力而達成。
本研究採用抗憂鬱症藥物Mirtazapine,屬於「正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胺抗憂鬱劑(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簡稱NaSSA),衛生署共核准34種相關藥物許可證,研究者並不建議大腸直腸癌病患自行服用這類藥物。
根據體外實驗的研究結果,此藥對於小鼠大腸癌細胞並無抗癌作用;不過,在小鼠實驗裡,實驗組小鼠持續服用此藥,腫瘤生長到400立方毫米所需時間是41天,約為未服藥對照組22天的1/2;實驗組平均存活時間67天以上,是對照組43天的1.6倍,兩組差異非常顯著。
黃正仲進一步探究發現,罹癌小鼠愈早服用此藥,免疫力提升的效果最強也最好,腫瘤內的腫瘤壞死因子也顯著下降,活力及尾部懸吊實驗都明顯優於未服用組。不過,這種抑制腫瘤生長的現象,在免疫不全(SCID)小鼠模式則未發現。
這項研究肇始於意外的發現與細心的觀察,方俊凱多年前曾於門診收治一名癌症復發導致憂鬱傾向的病人,考量癌症病人用藥的交互作用,開立這種藥物治療,這種藥物有嗜睡、食慾增加等副作用,恰巧有助改善癌症病人吃不下、睡不好的問題。
方俊凱今天指出,後來持續追蹤這名病患不但憂鬱狀況改善,癌症病情也得到控制,激發他深入研究,並在黃正仲的支持與討論下,先後獲得「榮總台灣聯合大學合作研究計畫」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經費資助。
國內外研究顯示,癌症病人常合併有憂鬱症或情緒障礙的現象。2011年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發表於「癌症支持性照護期刊」(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的研究發現,約有25%的門診癌症病人有憂鬱症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