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5月19日訊】最近,半島電視台(以下簡稱「半島」)駐華英文記者陳嘉韻(Melissa Chan),因簽證申請被中國當局拒絕,不得不離開中國。更讓國際媒體吃驚的是,中國有關部門不允許半島電視台派遣新記者頂替其位置。於是半島電視台只得宣佈,將「不得不」關閉其北京分社。駐華外國記者俱樂部認為,這是中國政府近年來限制外國記者的「最極端實例」。《紐約時報》評論稱,這是14年來首次發生這樣的事,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與駐華外國記者關係緊張化的「最明顯標誌」。
許多媒體只會從陳嘉韻本人的報導中尋找得罪中國政府的原因,其實只要梳理一下半島電視台與北京的關係,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其實經歷了一個從朋友到敵人的轉變過程,這一「從友到敵」的過程,並非因為陳嘉韻個人原因。
北京曾視「半島」為友軍與學習楷模
與所有其它外媒不同的是,半島曾因其堅決反美而受到北京青睞並視為友軍,這一友誼維持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發生之時。
半島於2002年在中國建立駐京分社,2005年在華迅速擴大規模。這一年5月,半島電視台台長瓦達∙坎法爾前往中國考察,中國高層政府官員如外交部長李肇星親自接待,還對半島在中國人質事件中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半島還與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官方媒體負責人商談合作事宜,如敲定與央視交換畫面、擬開通中文網站等。新華社當時高調報導,說半島幫助中國圓滿解決人質事件中結下的情誼,以及收穫的中國社會的善意,將成為半島在中國發展的良好基礎。
可以說,中國官方及媒體歡迎半島的熱烈與傾情,幾乎前所未有。半島所有的負責人都成了中國媒體的專訪對象。至今在網上仍然可以搜到以下中國各大媒體的傾情報導:「半島台著眼於整個世界——採訪半島電視台台長瓦達∙坎法爾」(《中國新聞週刊》);「讓世界聽到不同的聲音——專訪半島電視台駐北京分社社長伊扎特∙沙哈爾」(中國電視);「我們不能讓全世界只有一種聲音——專訪半島電視台總編輯阿姆德∙謝赫」(《東方企業家》)。即便被視為「自由主義堡壘」的《南方週末》,也發表了一篇「專訪半島電視台台長:半島的倫理與規約」,對於半島因多次播放有關「基地」組織的錄像帶和有爭議的節目而激怒美國等國的勇敢行為表示讚賞。半島還決定開辦「中國周」,有計劃地吸納中國記者到該台培訓中心學習半島經驗。中國人當時還未看半島的節目,就已經通過媒體的傾情宣傳知道半島被稱作「阿拉伯人民的聲音和中東的CNN」。
自2005年開始,半島進入與中國官方及媒體的「蜜月期」。新華社社長李從軍認為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中,如何應對西方文化擴張和滲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應該借鑑半島經驗,既要做西方的異端,又要學習半島的「開放性」和觀眾導向,成為一個有辦法使新聞信息與觀點從東方傳播向西方的媒體。如何將自己打造成半島,成為2005年直至2010年中國大官方媒體的夢想。
可以說,從2005年開始,半島沐浴著北京特賜給「朋友」的「春天般的溫暖」,在眾多外媒中獨享著賓客的尊榮。
半島與北京交惡契機:「阿拉伯之春」
如果2011年沒有發生「阿拉伯之春」,半島仍然還會繼續生活在中國當局及官方媒體營造的春風裡。但歷史沒有假設,自2011年春天開始,以「阿拉伯世界的CNN」自命的半島必須報導這場令北京深惡痛絕的革命,而且必須站在革命者一方。
半島電視台是阿拉伯世界的傳聲筒,在911事件、阿富汗戰爭、美伊戰爭當中,都立場堅定地反美。但半島的工作人員因為受過西方教育,強調新聞專業與觀眾(市場)取向,在反美的同時也還有反獨裁的民主意識。對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他們無法不持讚賞與支持態度,這當然會引起反民主政治的北京的反感。半島北京分社社長伊扎特在「阿拉伯之春」發生過程中,親身體會到了中國媒體用選擇性報導刻意誤導中國民眾,在其博文「阿拉伯人對中國媒體的十萬個為什麼」中指出,透過中國媒體對利比亞事件的報導,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媒體公信力的淪喪,缺乏媒體應有的責任與良知,
在北京視為保護「核心價值」(即獨裁專制合理)的宣傳上,半島竟然如此批評中國的媒體,那還了得?從此以後,半島這位昔日的「友軍」與「學習楷模」成了敵人,中國媒體對待它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2011年9月21日,新華網發表一篇「半島電視台台長辭職或與美國中情局有關」的文章,然後網易新聞專門做了一個專題「裝『獨立』的半島電視台」,從半島的資金來源,直到其新聞價值觀,逐一批判。半島接受卡塔爾王室贊助一事成為不獨立的證據(半島從未隱瞞這一事實),原來被認為是優點的獨立成了裝出來的;「屢破新聞禁區、以寬尺度吸引眼球」成了取媚大眾;政論節目放棄中立,煽動爭吵或對罵;刻意報導別國領導人負面,換取外交讓步為修復卡塔爾與沙特關係,對沙特局勢長期「閉嘴」;受制於他國壓力,多次撤下爭議報導,等等。就連過去被認為是最大的優點「反美」也不夠堅定,因為半島曾經撤下可能會刺激美國的兩個戰爭畫面。總之,過去所有的優點與值得中國媒體借鑑與學習的長處都消失了,渾身都是缺點與毛病。
——半島只有一樣「優點」還未被完全否定,即2005年被中國媒體描繪成「相貌英俊,藍色的目光柔和溫靜」的半島電視台台長瓦達∙坎法爾,在「阿拉伯之春」後還未變成醜陋不堪的惡魔,但選登的照片已經鬍子拉碴,不太英俊了。
因為自外於普世價值,中國當局早已成了國際孤兒。作為當局喉舌的中國媒體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國際媒體同行中的異類。過去那些年好不容易尋覓到一個表面西方化、實際上卻反美並堅持「阿位伯世界獨立價值」的半島,並引為知己與楷模,也在去年那場「阿拉伯之春」後失去了。中共及官方控制的媒體在形影相弔,於是重拾毛澤東當年對待「老大哥」蘇聯的故伎,從老師、朋友翻臉變成「敵人」。
半島電視台回想起在中國這十年從沐浴春風的「朋友」變成被秋風狂掃之「敵人」的歷程,不知作何感想?
文章來源:《中國人權雙週刊》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