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科技演進 新聞歷史永存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5月15日訊】(中央社記者蔡和穎台北15日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過一甲子歲月的新聞局,從早期手寫新聞稿再傳真的「土法煉鋼」年代,歷經呼叫器、手機、錄音筆等傳播科技洗禮,訊息傳遞方式與時俱進,歷史永存。

新聞聯繫與發布工具與傳播科技演進密不可分,民國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以電話為主;70年代初期,呼叫器和行動電話盛行;90年代隨著網路興起及簡訊廣播系統研發,新聞發布與連絡工作越來越有效率。

新聞局資深人員說,在電腦尚未普及的時代,政府早期發布的新聞稿都是用稿紙手寫而成,透過傳真連絡發送,發出一則新聞可不是簡單的任務。

資深人員回憶,80年代常發生大陸劫機犯劫機來台,當時新聞局一獲報,高層人員必須先到機場了解,再從機場將手寫的訊息傳真回新聞局,幾經傳真往返確認後,再用稿紙抄寫,以新聞稿形式傳真發送各大媒體。

早期新聞局要開場記者會,也絕非如現在使用簡訊廣播系統快速又有效率。資深人員說,每逢行政院召開記者會,2、3個負責的國內處同仁即須至少在記者會前1小時,分頭打電話通知記者,並傳真採訪通知至上百家通訊社、廣播、電視等媒體,接到記者漏通知的抱怨電話更是家常便飯。

自89年起,新聞局國內處開始建立電子郵件群組發送新聞稿,90年首度透過「遠傳電訊簡訊廣播系統」傳送院長拜年簡訊,並使用於新聞聯繫;數位錄音筆、迷你筆記型電腦、行動網卡的問世,更加速新聞局的訊息發布的效率。

國內新聞處人員在70年代隨政院官員出席公開行程的配備,是一台卡式錄音機,有「聲」有真相;80年代則是迷你錄音機,外加當時最「先進」的B.B.Call待命;如今人員跟隨首長公開行程,手機、錄音筆、小筆電和行動網卡缺一不可。傳播科技隨年代更迭,一窺政府新聞發布史的歷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