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5月12日訊】(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2日電)政府正研擬對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牛肉,訂定人體最大安全攝取量。公衛學者吳焜裕今天在一場座談會中呼籲,政府莫再說從未有萊克多巴胺中毒案,沒有個案不代表無風險。
台大學生會、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今天舉辦「全球化下的台灣情勢」論壇,從美牛事件看食品安全與經貿關係。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說,根據國外研究的整體評估,高劑量用萊克多巴胺的確有害,但因不具基因毒性,也無致癌性,食用含低劑量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對人體應不會有影響,且萊克多巴胺可在24小時內,約80%都已排出體外。
因萊克多巴胺原本是美國藥廠為治療氣喘研發的藥物,美國作為飼料用藥,對於訂定人體最低容許標準量或肉品殘留量標準,在台灣仍有很大爭議。
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說,政府在談論萊克多巴胺問題時,不能再以從未有食用含萊克多巴胺肉品而中毒的個案為由,因為沒有個案不代表沒有風險,而風險評估不能僅憑片段的科學證據,科學的呈現一定要有一致性。
吳焜裕舉例,雖然80%的萊克多巴胺24小時會排出體外,但仍要讓大家了解,還有20%在體內是否有影響?
吳焜裕說,原先設計為人類用藥的萊克多巴胺,如何計算轉化成食用肉品的毒性殘留和效應,就是一大問題。若要算出萊克多巴胺食用安全值有科學方法,但如果在低劑量研究資料都缺乏狀況下,要如何訂出平日食用的殘留安全值?歐盟現在的答案是「數據不足,做不出來」。
台灣風險分析學會會長詹長權說,沒有中毒與沒有風險是兩個不同概念,台灣沒有本土的萊克多巴胺研究,在選擇國外的研究資訊時,就一定要完整呈現,制訂標準時,過程也要透明,同時也要讓民眾清楚,美國還是有不食用萊克多巴胺作飼料的美牛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