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遙遠:「五味雜陳」的重慶懸疑劇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4月14日訊】這個龍年,因為這位書記,而亢龍有悔。這個春天,因為這個風波,而春寒料峭。這個書記和他的這個風波,讓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再世也自嘆不如。從頭戴「打黑英雄」桂冠的王副市長,神出鬼沒,潛伏美國領事館,上演驚悚諜報片,到榮膺「中國第一批律師」頭銜的書記夫人,圖窮匕見,與勤務人員合謀殺戮英國公民,上演國際兇殺片,到最具爭議的「紅色重慶」主政者,大起大落,寵辱皆驚,上演政治紀錄片,懸疑三部曲步步驚心,跌宕起伏,戛然而止,餘音繞樑。十三億各族人民看得心裡忐忑,世界各國媒體看得左眼撲朔,右眼迷離。

好萊塢經典懸疑片常能用故事情節,緊緊抓住眼球,讓觀眾一邊看一邊思考,而片尾處謎底的揭露,又往往讓人意想不到。重慶懸疑三部曲,也「緊緊抓住眼球,讓觀眾一邊看一邊思考」。片尾,在法理之中意料之外。大張旗鼓的薄熙來,終於偃旗息鼓,被英明的黨中央法辦了。只是謎底的揭露,剛剛才開始,社會大眾的觀感五味雜陳。

主流媒體不會有「五味」,一如既往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營國營的通訊社、紙媒、電視、網絡、廣播等各路宣傳機器,在高分貝傳遞各地各級黨政軍的紛紛表態,異口同聲「堅決擁護」。其情其景,其聲其音,儼然重現當年黨中央粉碎了禍國殃民的「四人幫」,只是缺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的層級和氛圍。

「五味雜陳」的,自然是升斗小民,用鼠標點擊出「酸甜苦辣咸」的公民意志。

「甜味者」,無疑是大多數。從娛評轉身做時評的宋祖德喊得響亮:「中央處理薄熙來,非常英明!反腐必須動真刀,對薄熙來這類腐敗者,必須零容忍!現在全國像薄這類腐敗的高官還有很多,為了撈財陞官,大肆揮霍老百姓的血汗錢搞形象工程,欺上瞞下,為所欲為,本該是人民的公僕,卻成了欺壓人民的土皇帝。人類歷史無數次告誡我們:所有貪婪者都會死得很慘!」放倒腐敗者,當浮一大白。

「酸味者」,代表人物當屬司馬南,這位鬥士稱:「作為黨員,我立場態度很堅定,我們黨有條政治紀律:全黨服從中央,這是必須的,這叫黨性覺悟。但是,作為一個智商不高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反應遲鈍,真的跟不上劇情的發展。從今天起,我藐視所有的編劇,無論關漢卿,還是莎士比亞,在我眼裡都是浮雲。從今天起,我敬畏所有的謠諑。」

「苦味者」,一為左同志們,人哀莫過於心死,奴哀莫過於主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教授們往日豪情萬丈,氣吞山河,今日就是不吱聲。二為右同志們,原以為只有薄書記愛玩文革那套把戲,不曾想又刮來一陣「堅決擁護」風,法治尊嚴需要政治動員來加持,覺得有些苦澀和沮喪。

「辣味者」,李承鵬夠辣:「起飛前是英明副統帥,墜機後他是陰險叛國者。聖崩前是最親密夥伴,聖崩後她是反黨集團頭子。春夏前是改革踐行人,春夏後他是全盤西化錯誤路線縱容者。夜奔前是紅色理想光復人,夜奔後他是野心家、色情狂和下毒者。中國語文最神奇是形容詞和名詞竟有時態,為緊跟政局,我不惜無數次在語法上給自己洗腦。」

「鹹味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雖然很討厭那個人,甚至厭惡痛恨,但仍然為他感到悲哀。但願他不會走在第73條街上,會被人道、公平、有人權地對待。」

「五味雜陳」,本是思想自由、文化多元的題中應有之義,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可見仁見智。但在當下,卻有著弦下之音,弦外之意。「甜味」給人期盼,「酸味」何足掛齒,「辣味」提神醒腦,「鹹味」耐人細品,而其中「苦味」,尤值得咀嚼和反芻,良藥苦口利於病體。

「苦味」之苦,苦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論。在千年封建皇朝爭奪政權中,封建文化積澱於國人心靈,帶有愚昧色彩的「造神」情結,也不自覺地融入無意識裡。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在中國人眼裡,成功者是不應當受到指責的,成功的一方一旦當權便是合法,擁有主宰權;失敗的一方便失去了合法地位,沒有發言權;當權者佔據了擁有了公共宣傳、歷史編撰的自由,失敗者被貶損,而沒有申辯的機會。知名學者錢宏指出,「成王敗寇」本質上就是專制文化、封建文化、流氓文化、幫派文化、山頭文化、小集團文化、小圈子文化。在傳統政治中有一條潛規則,就是贏者「張狂無度,變本加厲濫權」,輸者「願賭服輸,不再挑動搏鬥」,如此倒也能平息事件,避免社會付出更大代價和創傷,但必將會又進入下一次危機潛伏期,由此治亂循環不止。

薄熙來為焦點角色的懸疑劇,公眾解讀的不應是「成王敗寇」,而是「重事實、講法治的精神」,是「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不容踐踏。不論涉及到誰,只要觸犯法律,都將依法處理,決不姑息。」

「苦味」之苦,還苦在「國家法治需要政治動員來加持」,難免讓公眾覺得執政者對法治社會的不自信。在憲政文明缺少普及的情勢下,國人的思想方法常走「非此即彼」兩個極端,因此,常導致「失度」必「失誤」的弊端和悲劇。在一個成熟的憲政民主國度裡,必有一個公義的社會,人人發展機會均等,司法公正廉明,貧富差距縮小,人權受到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常識;無人可以凌駕於國法之上,是常識。法治,若成為公民生活方式,何須政治動員?

重慶懸疑劇留下巨大想像空間。假如王副市長不上演諜報片,這些驚悚的事,會不會灰飛煙滅,淹沒在重重黑幕之中?假如這個故事不發生,未來中國政治走向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陪都影響?如果不是鬼使神差般引爆了這顆政治震撼彈,還會締造多少善良人們「意料之外」的懸疑劇情?重慶人大表示,薄熙來及其家人發生如此問題令人非常震驚。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和法定監督機構,除了和人民群眾一樣「非常震驚」,是否應該為監督失職而「非常反思」、「非常引咎」?

著名學者吳敬璉近幾年一直大聲疾呼兩句話。一句是:「憲政民主是中國政治文明的關鍵」。文明即馴化,核心是用憲政馴服統治者。憲政文明包括三個文明:政府文明、公民文明、政黨文明。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法治,促成政治平權和法律平權,使得任何權力主體都在公認的規則體系的制約之下。人類的最偉大成就既不是什麼科技發明,也不是建立了多少朝代,開拓了多少疆土,乃是發明了憲政、民主、法律等手段來制服統治者。唯有憲政文明,才能讓一切形形色色、虛虛實實、悉悉索索的懸疑劇謝幕。

另一句是:「沒有民主法治就沒有好的市場經濟」。中國的國際國內環境,注定中國不能承受大的震盪。中國必須完成增長模式的轉型,轉到現代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才能普遍提升底層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包容性增長,實現社會和諧。而從原始市場經濟轉到現代市場經濟,起化學作用的關鍵元素就是法治。沒有政治上的平權作為依託,政治上的特權就必然導致經濟上的特權,就必然導致壟斷和腐敗。只有政治上的平權才可能帶來經濟上的平權,才有真正的經濟自由,和建立在經濟自由基礎上的平等競爭可言。沒有政治和經濟的平權,哪來真正的共同富裕?

憲政民主法治,這是吳敬璉先生開出的「苦味」藥方。實際上,這也應該是治療這個國家沉痾和民族頑疾的良方。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