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辛灝年《誰是新中國》(47)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4月11日訊】 【《誰是新中國》題解】 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接上期)

五 領導北伐成功 贏得護國護法勝利 —— 統一新中國

第一 蔣介石及時提議北伐 堅決主張北伐 決心揮師北伐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即「底定廣東」以後,蔣立即向軍事委員會呈「軍政改革計劃」稱:「統一廣東,以統一革命根據地之目的,今日定可實現矣。然此乃為國民革命之第一步也。廣東既定,全國人士期望于政府者愈殷;北伐實行,我革命軍所需之戰鬥力亦愈大。勝利不可幸至,北洋軍閥固有必敗之道,然其軍隊之抵抗力量,實非陳、林、洪、鄧諸部所能比擬,我必于軍政之統一,軍事之訓練,軍事之準備,切實注意,盡革前弊,而後能完成國民革命之準備也。」八九年後中國大陸史家對此亦稱:「據此,蔣介石就六個方面,即軍長職銜應急撤廢,全省軍制應速確定,軍需獨立應即實行,軍事教育應謀統一,兵工廠應積極整理,改編軍隊應加以限制,向軍委作出了改革的建議。」【注五十四】

  

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蔣介石在廣東國民政府公宴上首次公開講演主張北伐。他說:「我對於今日中國全國的局勢,以及本黨的前途,都曾仔細考察,深信我們中國國民黨必能統一中國……本黨今年再加努力,即可將軍閥一概打倒,收復北京,奉迎總理靈櫬到南京紫金山安葬。」

  

一九二六年一月六日,蔣介石於國民黨「二大」作軍事報告,認為北伐條件已經成熟:「……現在的國民革命軍,完全在政府管轄之下,一個命令出來,可以動員的人數有八萬五千人,槍械也有六萬桿;兵士的餉額有一定的預算,兵士的生活也已較有改善;又有各軍校陸軍學生六千人,足抵一師之數……我們的政府,已經確實有了力量,來向外發展了……」

  

一九二六年四月三日,即中山艦事件后十數日,蔣根據大沽口事件以後各路軍閥和列強各國企圖繼續分裂中國的態勢,正式向國民黨中央提出了立即出師北伐的要求。他說:「北方國民軍退出京、津之後,中國形勢會有迅速而重大的變化。如奉軍佔領京、津,則日本在華之勢力,愈加鞏固;吳佩孚在鄂、豫之勢力,英必竭力助長之;孫傳芳盤踞江浙,英必逼孫與吳聯;美國近且有聯孫以牽制日本之傾向;法國恐俄在華之勢力的擴張,故意欲與英、日聯合戰線,在滇助唐(繼堯),以牽制廣東北伐……總之,列強在華,對於北方國民軍處置既畢之後,其必轉移視線,注全力于兩廣革命根據地于無疑;目其期限,不出於三月至半年內也。」蔣由此一分析而認為,「北伐出師,必須要在上述所料狀態之前,也就是必須在六月底之前,見諸實行。」

  

「整理黨務案」通過後,國民黨中央決採納此議,並於四月十六日舉蔣為軍委主席,六月五日通過「刻期北伐案」,由國民政府任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具體籌劃北伐。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國民政府舉行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北伐誓師典禮,於時,蔣發表北伐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弔民伐罪,遷厥凶酋;復我平等,還我自由。嗟我將士,為民前鋒,有進無退,為國效忠;實行主義,犧牲個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蔣同時宣告:「中正今此就職,僅以三事為國人告:第一,必與帝國主義者及其工具為不斷之決戰,絕無妥協調和之餘地。第二,求與全國軍人一致對外,共同革命,以期三民主義早日實現。第三,必使我全軍與國民深相結合,以為人民之軍隊,進而要求全國人民共負革命之責任。」

  

孫先生留給中國國民黨「北伐打倒軍閥」的遺命,終於因蔣介石先生以及一大批真正國民黨人的堅決推動,而付諸實行了。

第二 蔣介石指揮一期北伐作戰 解放南中國

眾所周知,北伐是辛亥之後南方革命軍事力量北進打垮軍閥武力,推倒北方軍閥政府,結束軍閥復辟混戰,初步統一中華民國,奪取「護法」成功的偉大戰役。這一偉大戰役,初始如疾風暴雨,迅速地掃蕩了南方的軍閥勢力,不足十月,便打到了長江南岸,解放了南半個中國。其間,蓋因蘇俄和中共的一意破壞,才使得二期北伐被延後了整整八個月之久。然後,又由蔣介石親自揮師渡江北伐,不足四個月便席捲黃河兩岸,光復華北、西北,克定舊都。北伐獲得決定性勝利。由是北伐乃分兩期:一九二六年七月至一九二七年五月為第一期,一九二八年三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為第二期。兩期北伐作戰和數次戰役,國民革命軍之所以能夠勢如破竹,除掉它是一場正義的戰爭,為全國民眾所渴望、所支持以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這就是蔣介石先生的敢於堅持與親自指揮。因為如若沒有他的敢於堅持,則北伐必半途而廢;沒有他的親自指揮,亦不可能戰略正確,軍令統一。而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和他以身效行、不畏艱險的精神,亦因北伐而得到了證明。

  

如前所說,蔣介石於一九一七年就曾數呈孫中山先生「對北軍作戰計劃」,十年後,除北方國民軍已退據秦、晉,而不再需要「先取四川、略取秦、晉」以外,第一期北伐總戰略,與十年前蔣的「對北軍作戰計劃」幾無大的變動。一九二六年七月一日,蔣為第一期北伐制定的總體戰略方針略謂:「爰調大軍,先肅清湖南,然後再會師武漢,進而與我北方國民軍聯合,以期統一中國,完成國民革命的使命。」針對當時三大軍閥割據中國的整體態勢,為不使吳、張、孫聯合以對付南方革命軍北伐,蔣又為國民革命軍第一期北伐策定了「打倒吳佩俘,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策略。北伐出師后的八月十二日,蔣還親自發給孫傳芳「希望歸順革命陣營電」,以圖集中力量首先滅吳,再絕孫、張。具體戰略決策則是:除以第一軍主力在潮、梅方面鞏固粵邊,第五軍擔任粵省後防外,首先派遣第四、第七兩軍分由粵、桂出發,協力第八軍消滅湘境之敵。北伐的戰略進程是:

一 北伐出師與湖南之役

  

國民革命軍於七月九日在廣州誓師,七月十一日攻佔長沙,北伐出師與湖南之役首獲大勝。七月十二日凌晨三時,長沙五萬人秉燭夜迎蔣介石總司令駐節長沙。此後肅清湘境的後期湖南戰役,便伴隨著武漢戰役的展開而迅疾獲得成功。

二 武漢戰役

  

此役是北伐軍能否飲馬長江的關鍵之戰。作戰對象是驕悍成性、赫然有名的大軍閥吳佩孚;戰力對比則敵軍數倍於我;作戰環境乃關隘處處,易守難攻。據八九年後中國大陸史家稱:蔣於八月三日赴郴州,八月四日召開軍事會議,為避免孫、吳聯合行動,蔣否定了唐生智和李宗仁等主張對鄂、贛同時進攻的意見,肯定了胡宗鐸主張先攻武漢的戰略,並於八月十二日在長沙親自策定了攻略武漢計劃,略謂:「北伐軍以先行佔領武漢為目的,對江西暫取守勢,以主力軍直取武漢,並以一部進出荊、沙,使主力軍爾後作戰容易。」此外,蔣還對作戰要領,作戰目標,軍隊區分及各部隊行動任務,兵站設施,通訊設施等都作了明確規定。【注五十五】然後,蔣於八月十四日下達作戰命令稱:「一、立即以主力沿長沙通往湖北武昌的鐵路幹線緊迫敵軍;二、另以一部兵力,繞道長江上游,渡過長江迂迴略取漢陽和漢口;三、命令第六軍直向通城,渡江以攻敵後方黃陂;四、命令由歸降之黔軍改編的第八、第十兩軍從西側攻入荊門和沙市,與第六軍會師,沿京漢鐵路西側,夾擊敵後方主戰略線上之武勝關,以斷吳佩孚北歸之退路,逼迫吳不得不于長江南岸不利形勢下與北伐軍作戰,以一舉殲滅吳軍。」【注五十六】

  

戰略決策既定,武漢戰役立即展開。第一階段為肅清湘境的汨羅江會戰。八月十九日拂曉,北伐各軍受命于平江以東強渡各河口,驅逐汨羅江南岸天岳山一帶敵人。八月二十二日,又分路攻克岳州、雲溪、五里牌和通城,再強渡汨羅江,自湖南進入湖北,從而結束湖南之役,直指武昌。武漢戰役於焉正式打響。

  

此時,蔣為抓住攻略武漢之戰機,使敗軍無整頓之機會,乃下令曰:「一、右縱隊沿長武鐵路急進,直逼武昌;二、左縱隊以主力于武昌上游渡江,攻取漢陽、漢口;三、第一軍以一部掩護左縱隊過江,一部由長沙推進岳州;四、第六軍隨右縱隊推進,掩護右側背。」【注五十七】於是,武漢戰役第二階段全面展開,各軍奮發,勇往直前,第四軍已於二十六日拂曉攻抵汀泗橋鐵道橋頭。

  

汀泗橋位於武昌南八十公里處,一面背山,三面環水,沼澤連連,僅有一鐵路橋孔為北進武昌的唯一通道。吳佩孚因視其為險關,而命令陳德鄰、劉玉坤兩將所部勁旅二萬人守橋,且於二十六日設前線司令部于汀泗橋后之賀勝橋,以便吳本人親自指揮。由此可知,若武漢之役乃北伐之第一大戰役,則汀泗橋一戰便為第一大硬仗。此橋不破,武昌不克,則華中不得,西北難期,西南不保,東南無望,所謂北伐,頓成空談。

  

汀泗橋攻堅戰由第四軍於二十六日拂曉打響,卻為敵熾烈火力所阻,援軍一師乃抵洛家灣,以加強鐵道兩頭、兩翼攻擊的火力。二十六日晚因汀泗橋正面河水暴漲,北伐軍乃作右翼迂迴,企圖于古塘角包圍敵軍。二十六日午夜十二時,北伐軍更以三個團的兵力,肉搏三小時突破敵軍,始佔領汀泗橋東側一帶高地。二十七日拂曉,北伐軍全線總攻擊,激戰二小時,又攻克汀泗橋東南一帶高地,敵守橋主力沿鐵路向咸寧潰退,另一部則乘船逃命。二十七日晨七時三十分,北伐軍又以一團兵力,強襲通過汀泗橋,且戰且進,一克汀泗橋市,二克咸寧。吳敵退守賀勝橋。同日吳佩孚親抵賀勝橋,先槍決旅、團、營長九人,後派大刀隊督陣,於是日晚反撲汀泗橋,北伐軍不得已撤出。二十八日晨汀泗橋再為北伐軍所奪,旋又為敵馬濟部奪回,兩軍激烈拉鋸,直至國民革命軍總預備隊第一軍參加戰鬥,方於二十九日攻克汀泗橋。當之汀泗橋戰鬥激烈進行時,蔣於二十八日抵蒲圻,親赴前線。因戰況慘烈,又有將領請求暫停進攻,蔣乃堅決答道:「北伐成敗關鍵,在此一戰,如果稍一泄氣,以後就再也沒有爭取勝利的機會。吳佩孚的軍隊,已經是孤注一擲,只要我們能堅決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我們一定能獲得勝利。」【注五十八】對此,吳佩孚日後曾贊蔣曰:「其用兵之妙和堅定撐持,我自愧不是對手。」【注五十九】

  

多少年來,中共各版本教科書皆稱汀泗橋為共產黨員葉挺獨立團一個團一舉攻下的神話,無非是一個若大的謊言。這大約也是八九年後一些大陸歷史學家言汀泗橋之戰時,已不再言葉挺獨立團之緣由。

  

武漢戰役的第三階段即第二大硬戰,是攻克武昌城。北伐軍二十九日克汀泗橋后,又於三十日克賀勝橋。九月一日吳佩孚退守武昌城,一是增派兩個師于武昌炮台為第一線,二是增設秀山炮台火力,使其遠勝於洪山炮台,以作第二線,欲死守武昌。北伐軍因左縱隊六日克漢陽,七日克漢口,並自九月三日發起第一次攻擊后,圍武昌城計四十天,發動攻擊凡六次,終於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紀念日克武昌城,生擒頑敵劉玉春部三萬人。武漢之役至此結束,北伐軍由是而獲得能夠西守、東進、北防和南保的戰略地位。蔣于武昌攻堅戰中曾數次親臨前線指揮,雖身置敵秀山炮台射程之內,亦為左右將官所不能阻。

三 南昌戰役

  

吳軍在汀泗橋的失敗和北伐軍直逼武漢,既使吳佩俘主力遭遇重創,又使東南軍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有唇亡齒寒之感。因此,孫乃乘北伐軍兵進武漢,與吳軍相持不下之際,冒險西犯,於八月三十一日,派第三方面軍總司令盧香亭任援贛總司令,驅大軍于江西,一欲牽制北伐軍攻擊武昌,二欲抵禦北伐軍東進以自保。由是,一期北伐的南昌之役,便在武漢之役未果之時便拉開了戰幕。

  

南昌之役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因北伐軍正值攻擊武漢時期,蔣為除武漢攻略的右側翼威脅,乃急調右翼第二、第三各軍所部開赴江西,乘孫軍集結未緒,於九月六日展開對江西的總攻擊。當日下萍鄉,迅疾控制贛南,十九日在南昌學生及民眾幫助下,第一次攻克南昌城。第二階段,因孫軍全力反攻,北伐諸軍既不能分身武昌以渡南昌,又不能不御南昌而殃及武昌,蔣乃決定北伐軍於九月二十一日退出南昌。蔣本人及總司令部亦於九月二十三日移節江西宜春,為確保武昌攻略而策定江西收復計劃,並於二十四日向各部下達攻擊孫軍命令,二十五日分別命第二軍等攻擊當面之敵,三十日又令第二軍先滅新贛、永修方面之敵,再進擊樟樹,至九月底,基本掃蕩贛江上游及贛西、鄂南東部地區之敵。十月二日,破敵于萬壽宮,蔣遂移節高安,親臨南昌城下督戰,險為敵人所乘,曾親自指揮衛隊殺敵以脫險。四日,蔣又于奉新行營命令各軍克樟樹、豐城,肅清南昌四周之敵,始圍攻南昌,激戰數日不下,因慮及城中居民,不得已而撤圍。第三階段,因武昌終克,南昌已成主戰場,蔣於十月十三日再定攻略南昌作戰方針為:「我軍為肅清江西,完成本階段之作戰任務,決以主力集中於南潯路以西地區整頓,並先以一部肅清撫州方面之敵,爾後再求南潯路之敵主力攻擊而殲滅之。」【注六十】二十七日,蔣又于高安行營下達向南潯路總攻擊令,要求各軍「於十月二十九日開始行動,務於十月三十一日前驅逐當面之敵,向前推進,完成攻擊準備,依時向所擔任目標攻擊」。【注六十一】 同時,為激勵士氣,乃發布陣前之訓令稱:「國內軍閥,冀圖苟延殘喘,遂合力以謀我,復勾結帝國主義者,陰謀援助,狡焉思逞。孫傳芳尤為現時軍閥重心,黨、國前途之障礙。故我軍此次之總攻擊,務將孫賊勢力迅速撲滅,使軍閥餘孽不致蔓延,即帝國主義者,亦必震懾而不敢發,則時局方可逆轉,革命方可成功。凡我革命軍人,需知我不殺賊,賊必殺我,寧可玉碎,毋為瓦全。能抱最後之犧牲,方博最後之勝利。若縱寇長亂,功敗垂成,不獨遺羞天下,死且無葬身之地矣!」

  

十一月一日,蔣命令北伐軍對南昌發起總攻,右翼圍敵于南昌,中央與敵鏖戰于劉行、樂化,左翼與敵血戰于德安、馬回嶺,不數日便擊潰南潯路敵主力,七日攻佔南昌城。至此孫援贛之師殆盡,北伐軍遂定江西,蔣亦於十一月九日進駐南昌。南昌之役雖一波三折,終宣告勝利結束。

注 釋

【注五十四】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六四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五十五】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六六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五十六】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六六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五十七】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六六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五十八】 《紀念蔣公專輯》第一三八頁。台灣青山出版社。

【注五十九】 《紀念蔣公專輯》第一三八頁。台灣青山出版社。

【注六十】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六十一】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