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老子與道(中)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4月2日訊】從《老子》早期版本總是在楚地發現,「老子廟」諸多遺跡亦在楚國舊地安徽渦陽發現,以及周王室王子朝與舊僚攜典籍逃亡楚國,老聃因此蒙受失職之責,離宮歸隱楚國等地。就足以見證老子的「道」對楚人的影響,不愧為楚文化的精髓。但是,老子與其「道」究竟為何物?老子為何傳「道」?老子所傳之「道」與其它的道有何不同?幾千年來卻一直爭論不休,研究老子的鴻篇巨著汗牛充棟,無計其數。但大多免不了霧裡看花,坐井觀天。

那麼,老子其人到底是哲學家、思想家,還是政治家、玄學家?是道教尊神,還是普通常人?《道德經》其書到底是一部充滿樸素辯證法的哲學著作,還是修身立命的宗教經典?是包涵無窮智慧的科技巨著,還是治國安邦的政治方略?用今天中國人的眼光來看,老子當時是否也在「搞政治」?下面就先來看看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是如何評價老子其人其事的?

目前,老子被公認為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所著《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從此,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便以《道德經》聞名於世。到了現代,人們往往把《道德經》當做哲學著作在批判著學和所謂的研究。

老子在道教中被奉為道祖。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老子被尊稱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第十八個化身,又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作為道家重要經典,並作《老子想爾注》以修煉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家基本經典之一。這與現代把《道德經》歸屬為宗教意義上的道教和哲學意義上的道家學說是有根本區別的。

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家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家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亦被尊稱為「混元皇帝」。

中國古代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道明君,都把老子的「無為而治」當做治國安邦的理念,深知「得道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道理。致使這幾個朝代都出現過「太平盛世」。如: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史稱「文景之治」。唐朝時,突厥在邊疆騷擾,唐太宗引用老子的話對大臣們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最終用和平談判的方式化解了戰爭。唐朝以道治國,無為而無不為,貞觀四年,全國死刑犯僅二十九個;貞觀二十二年,全國死刑犯只有兩個。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局面。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太平盛世。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撰寫《道德經序》,「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術也」。當時天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早上十人被殺,晚上仍有百人鋌而走險。朱元璋受老子《道德經》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啟發,於是罷極刑。中國歷史能延續二千多年,不能說和歷代統治者交替使用儒家學說和老子之道沒有關聯。儘管這不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不僅與《易經》和《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早在唐朝貞觀二十一年(西元647年),唐太宗就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傳入印度,這正是翻譯《道德經》的開端。唐開元二十三年(西元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從十六世紀開始,隨著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的傳教士來到中國,《老子》一書開始傳至歐洲。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哲學中開始出現老子的名字。1817 年,法國學者朱利安出版了一個富有影響的法文《道德經》譯本,勒木薩1823年作《老子傳》,稱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學家、有見識的倫理師、善言的神學家和形而上學家」,其風格與柏拉圖一樣崇高,「道」的概念與希臘的「邏格斯」相當。

十九世紀初歐洲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一代文豪托爾斯泰對老子也十分推崇,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一生研究中國,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他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李約瑟越研究中國,越認識老子、道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發相信老子學說的正確,越來越按照老子說的去做,他晚年乾脆自稱是「名譽道家」、「十宿道人」。

今天,在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在悄悄興起一股「老子熱」。《道德經》已被譯為二十餘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典籍已有一千多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真正形成了萬國「重譯款塞」的局面。1987年《紐約時報》評選老子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1988年,美國前總統裡根曾在國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經》中「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至理名言。

除此之外,《道德經》還被海外學者視為至寶。不少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著名科學家把自己的科學發現歸功於老子這個東方聖人的啟示。據說,現代電子計算機中的二進制就起源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及《易經》系辭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日本學者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美國學者卡普拉驚奇的發現了道家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書架上僅有的幾本書之一就是德文譯本的《道德經》。

其實,老子是覺者,是帶有重大歷史使命而來的。他在《道德經》開宗明義的就告訴人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老子傳的「道」不是「常道」,不是一般的「道」;而是先天大道,超常的道。與普通的道是有根本區別的。所以不同的人對「道」的態度也是不同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為何傳道?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物資財富的豐富,會逐步導致人們產生私慾和對名、利的追求,從而失去了人原有的、先天善良純真的本性。也就是說,人類道德的墮落才導致仁、義、禮、智、信的出現。所以,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兩位大聖人——老子和孔子。老子講的是出世間的道,是修煉的方法,目的是教「上士「如何通過修煉,返本歸真,返回到人先天善良的本性,成為真人,真正的人;孔子講的入世間的道,是做人的道理,目的是教「中士」如何遵循人應有的道德規範,從而維持人類的道德,保持社會的穩定,為本次人類最後一次傳真正的大法大道舖路,奠定應有的文化。

文章来源:正見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