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李娜真話道出 自力更生才有真話語權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3月14日訊】「打球並非為了國家,只是為了盡力做好這份工作」、「我只是為了自己而戰,而不是為了去做國家英雄」。近日,在國外參加網球賽事的李娜在採訪中拋出「生猛」言論,再次激起千層浪。

如同之前感謝贊助商未感謝國家一樣,此番李娜的言論迅速集結了針鋒相對的「挺娜派」和「倒娜派」。「挺娜派」為李娜的真實坦率叫好,認為這是「回歸人性」的表現。「倒娜派」則認為,在外參賽的李娜就是代表了中國人,並質疑她說話「是否妥當」,甚至上升到思想水準、道德素質和責任感的高度來批評。

兩種觀點孰是孰非,不用上綱上線,用常識就可以判斷。自從2009年從國家體育總局網管中心「單飛」之後,李娜由國家運動員轉型為自負盈虧的職業球員,此番也是以個人身份參加職業巡迴賽。在這種情況下,動輒扣上「代表國家」的沉重責任,未免荒謬。除了體育總局的官方人士表態外,「挺娜派」的呼聲佔主流,也說明瞭「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但是矛盾並未解決,反更加凸顯。必須承認,靠自己吃飯,盡力做好工作的敬業精神,放諸四海都是一種優秀品質。但在當下中國的輿論裡,光明磊落為自己利益努力奮鬥的李娜卻陷入困境:「為自己而戰」似乎就是沒有集體責任感,「回歸人性」竟然和「道德責任感」背道而馳?由此也必須看到,看似荒謬的「倒娜派」觀點存在現實基礎。舉國體制下,運動員們的培育成本由國家、集體承擔,也必須將績效歸於「投資者」。獲得榮耀之後先感謝國家,因此具有邏輯合理性。而李娜代表的是另一種情況。從國家運動員轉型為自負盈虧的職業球員,對個體利益的追求關乎生存,必須為自己拚搏。這是一種與原先截然不同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思維模式。因此,無論李娜是否曾從體制的培養中獲益,無視個人的那種集體主義的責任感已經是過去式。

事實上,這種集體主義下忽視個人權益的倫理準則,本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在社會日益多元的情況下,在各個領域都遭遇著挑戰。我們曾進行過史無前例的「人性實驗」,試圖通過各類運動消滅人性中「私」的部分,卻忽視了追求個人權益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李娜舊日和體制的擦槍走火眾所周知,而其「單飛」之後釋放的巨大能量也令人炫目。她的成功充分說明兩個道理:第一是個人的成就來自於自由和奮鬥,第二是只有自力更生才有真話語權。逼人撒謊和逼人崇高才是可恥的。敬業精神和公民責任是更符合時代需求的道德倫理,我們應當為李娜的「生猛」實話鼓掌。

文章來源:《長江日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