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辛灝年《誰是新中國》(13)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22日訊】 【《誰是新中國》題解】 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接上期)

四 民主革命的歷史範疇

第一 就時間而論

革命既然是一個普遍的歷史變革進程,則民主革命便決不僅僅具有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歷史事變的意義,無疑應該是有始有終,並有過程。如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和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不過是法國民主革命和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發端而已。

  

同時,既然在民主革命爆發后,尚存在著革命與復辟反覆較量這樣一個普遍、艱難、複雜和激烈的過程,所以,各國民主革命也只有經歷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主體歷程」,才可能走向最後的成功,即民主對專制的最後戰勝 —— 她的標誌,便是民主制度的確認與確立。由是,我們就應該將民主革命自爆發到革命的反覆較量,直至民主制度的確認和確立,看作是民主革命的全部過程,即全範疇。從而對民主革命的歷史範疇有一個甚為科學的界定。這樣,我們也才可能對世界各國民主革命的起始與終結,尤其是她的複雜歷程,有一個明確而清醒的認識,才能使那些身處革命與復辟反覆較量狀態中的國家或民族,避免將階段性的專制復辟當作民主革命已經失敗的標誌,從而樹立民主革命必將走向最後成功的信念。因為,英國民主革命並未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而走向失敗。法國民主革命更未因波龐王朝的復辟而未獲最後的成功。希特勒打著國家社會主義招牌所煽動起來的復辟熾情,亦未能救第三帝國於短命的必然。蘇俄與中共在共產革命名義下,雖然奪取了反撲民主革命和顛覆民主政體的成功,但是,他們一個已經自我崩解,一個如不痛下政治改革的決心就必然要面臨覆滅的命運,無疑已經昭示了:以二月革命勝利為始的俄國民主革命和以辛亥革命為勝利發端的中國民主革命,將一定會走向最後成功的歷史前途。

第二 就內容而論

在政治革命領域,民主革命的要旨,就是要推倒專制的政治制度,並建立一個民主和法制的新社會制度,以確保民主政治理念的貫徹與實行。所以,革命與復辟的反覆較量,在實際上和本質上,就是建立和反對建立民主新制度的較量。因此,也只有為建立這個新制度而奮鬥,並最終地確認和確立了這個新制度,才可視為民主革命的最後成功。

  

在思想革命領域,鑒於不能最終地推倒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專制的思想文化成份,削弱它對於世道人心的鉗制與影響,便不僅會給民主革命的發動帶來困難,甚至能為專制勢力的捲土重來,造成先聲奪人的局面。可以說,任何一家專制王朝,在臨死前都要強化專制的思想文化統治,如滿清王朝崩解前對「三綱五常」的推崇。同樣,任何一股專制復辟勢力,要復辟就必定要獨尊專制的思想和文化,猶如「尊孔」便是袁氏復辟帝制的先聲。因此,革命前的思想發動,即宣傳和張揚民主共和的理念,並使之深入人心;和革命后的思想建設,即一方面是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清理和揚棄,一方面則是積極建立民主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以擊退舊思想、舊文化的反攻;也就成為民主革命之極為重要的思想內容了。

  

在經濟革命領域,由於自由主義生產經營方式的形成,乃是反對專制權力經濟和要求突破傳統農業經濟的一個結果;由於傳統農業社會解體的速度和程度,與自由經濟形成的規模和成效,乃是民主與專制之較量往複的重要社會基礎;因此,努力推動自由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迅速解決農民的問題,即解決土地的問題,就成為攸關民主革命成敗,尤其是革命與復辟誰勝誰負的重大環節。尤其是在一個以傳統農民為主體的國家裡,在革命爆發后,能否立即著手解決之,將無疑對保衛民主革命的成果,防止農民在專制勢力的誘逼與發動下實行對新生民主政權的造反,便實在是不能稍稍等閑視之的。法國農民對於法國民主政權的全面叛亂,西班牙農民對於王朝復辟勢力的廣泛支持,辛亥之後因土地問題未能解決所帶來的慘重後果,和五十年代初中華民國正因為在台灣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才鞏固了中華民國台北政權,並終於使之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教訓和經驗,其得其失,已然在史鑒之中。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

相關文章